首页 百科知识 新陈代谢的观点

新陈代谢的观点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种新陈代谢应该是不断地保留和发展城市的好的“基因”,不断剔除影响和破坏城市健康发展的种种因素,使城市的品质越来越高,形象越来越好。现举以下3例说明。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汉白玉栏杆改为栅栏,破坏了原有景观。新陈代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也是承认历史、发展历史的渐变过程。

6.1.2 新陈代谢的观点

历史城市虽然可贵,但是,城市毕竟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场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后一代人总是要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取舍,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适合时代特点的新面貌。城市就是在这种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但是这种新陈代谢应该是不断地保留和发展城市的好的“基因”,不断剔除影响和破坏城市健康发展的种种因素,使城市的品质越来越高,形象越来越好。城市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历史城市的价值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城市建设得更有吸引力。一个城市形象的形成、成熟往往要经过百年以至数百年的锤炼过程。在这方面,中外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

1)紫禁城的建设与改造

北京紫禁城是明朝大内的宫城,位于北京城之中心,其规制仿明朝南京皇宫布局,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永乐18年11月(1420年)竣工,用地面积72hm2,建筑面积近17万m2,是世界现有最大、历史最久的宫殿建筑。紫禁城设四门(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城四隅设角楼,城内分外朝与内庭两部分,外朝三大殿居中,即现太和、中和、保和殿,左右为文华、武英两殿及内阁、库厩、值房。内庭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居中,左右为皇帝、后妃、妃嫔、太后等居住的地方及宗庙等建筑,全城布局井然、规整有序、轴线明确,是集历代宫殿建筑精华于一身的杰作。但遗憾的是这样一座艺术性极高的古代建筑群,历遭天灾人祸之破坏,多次遭遇雷击与火灾,并于明崇祯17年(1664年)起经历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李自成称帝和败落的过程;在李自成撤出北京前,焚烧了宫殿,除角楼、太和门和西北、西南少数宫殿幸存外,其他宫阙十不存一,尽成瓦砾。1664年顺治皇帝车驾入京,开国大典、颁诏大赦,只能在太和门前广场举行,并作为临时常朝之所。

顺治朝开始,在原宫殿建筑基地上逐步复建宫阙。于顺治元年至14年(1644—1657年)复建或修整了大内前部之午门、天安门,外朝的太和门及前三殿,以及内庭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等后、妃住所,建筑大部按明宫旧制建造,没有重要更新,此为第一阶段。康熙22—34年(1683—1695年),历经平叛等战乱,国家大定,又开始大规模营建宫殿,基本恢复了明朝规制。进入乾隆时代,经济状况逐渐丰裕,开始在恢复明代旧貌的基础上,加以诸多改造,走出明代建筑的窠臼,追求华丽装修,添建戏台、花园,改动宫殿格局,使紫禁城轴线艺术的空间效果更为加强,风格更为丰富。

自1420年紫禁城始建至1796年乾隆朝结束,历时376年,才形成故宫现在的面貌。仔细分析,紫禁城的格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但改进之处颇多,都是越改越好。现举以下3例说明。

(1)明在建城之初,挖筒子河土在紫禁城北玄武位堆景山,作为大内镇山。乾隆年间,在景山加建五亭,顶端中轴线上建万春亭,并在山前建绮望楼,把寿皇殿移至山后中轴线上,使故宫轴线更加严整、壮观。

(2)外朝三大殿是在明朝遗留的台基上复建的,除太和殿位置未动外,中和、保和两殿均稍北移(图6.6),没有放在相应台基的横轴线上,使三殿前广场空间增加,使朝典仪仗活动空间更宽敞。

(3)基于明、清宫殿多次失火的教训,于康熙34年(1695年)三大殿遭火灾后重建时,把太和殿、保和殿两侧斜廊改为阶梯状封火墙,并在保和殿前东西联庑增设封火墙7道,把联庑分成6段,并独立建造左右门、阁,与联庑之间用厚墙连接,以避免火烧连营。

以上3例,仅为数百年历史变迁的几个个案,却说明了紫禁城三百余年来,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建筑日臻完善,面貌更加瑰丽,成为留传后世的不朽之作。

2)北海大桥的改建(图6.7,图6.8)

img151

图6.6 明、清外朝三大殿位置变化图

img152

图6.7 改建前的北海大桥

北海大桥原称金鳌玉 桥,是皇城内部的桥,桥上走的只限于帝王的鸾舆和王公大臣的轿子,不但黎民百姓,连一般官吏也不能通过。民国后,才打破皇室的阻隔,成为东西向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但桥身窄、坡度陡,两头还有金鳌、玉 两个牌楼阻隔,形成“瓶颈”,行人车辆十分拥挤,经常堵塞发生交通事故,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和保证交通安全,必须对旧桥加以改造。

如何改造,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秋风扫落叶”,不仅拆旧桥,而且拆团城,把马路取直,重修新桥;另一种意见是主张旧桥原封不动,在南边另建新桥通过。

img153

图6.8 改建后的北海大桥

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后,采取了原桥改建的方案,把桥面从8.5m拓宽到34m,坡度从8%放缓到2%,拆除了牌楼,保留了桥东北角的团城,大桥两侧仍然沿用汉白玉栏杆,使北海大桥与北海、中南海的景色融为一体,既改善了交通,又保持了原有风貌。从北海大桥西侧东进,白塔、团城首先映入眼帘,随后故宫、角楼呈现在面前,景山万春亭居高临下,与紫禁城交相辉映,蔚为壮观,这条街成为北京景观最丰富的街道。

这是继承和发展的成功之作,是古都风貌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典型,前两种极端的做法都难以达到融为一体的效果。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中,汉白玉栏杆改为栅栏,破坏了原有景观。

新陈代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也是承认历史、发展历史的渐变过程。只有通过城市设计,独具匠心,精雕细刻,才能达到城市景观艺术升华的境界。那种否认历史,急于求成,推土机式的改造城市,十有八九会失败,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必须引以为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