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全局集成核变化不大,集成核街道中心功能变化明显
1)中心功能仍位于主城区,几条核心轴线构成了全局集成核的主干
不同时期苏州城市空间全局集成核特征分析表明,1995~2003年,城市的全局集成核主体始终位于主城区范围之内(除1995年和2003年吴中区有部分轴线成为全局集成核轴线外,环线外的其余3个分区均无全局集成核轴线,全局集成核主体几乎全部位于主城区环线之内)。根据希列尔等构建的空间句法理论,城市全局集成核是全市空间格网中人流的会聚中心,能够通过乘数效应带来运动经济,使集成核社会经济功能远远强于非集成核地区,成为城市社会活动的中心(比尔·希列尔,1996)。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拓展,城市建成区范围远远突破了主城区范围,但是,城市主体中心功能始终位于四环路包围的主城区之内。这意味着,在当前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城市中心功能并不因为外围新城区的建设而疏散,相反,却在以古城为主体的主城区范围内不断增强。
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城市全局集成核的主干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对1995年和2003年核心集成核的比较,发现有6条主要街道始终位于集成核核心轴线行列,这6条街道是人民路、东中市—白塔路、桃花坞大街、干将路、桐泾路和三香路(图4.1),它们共同构成了全局集成核的主干。这一结果表明,城市拓扑中心主干结构的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呈现缓慢渐变特征。因此,相对社会经济等深层机制结构的急剧变迁,物质形态的变化相对滞后,其内在主体结构的演变具有较强的历史路径依赖特征。
图4.1 1995年与2003年全局集成核中相对稳定的主干轴线
2)全局集成核内部轴线功能地位发生变化,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增长中心
尽管具有中心功能的城市集成核主体区位未变,但是,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由于空间格网发生了变动,导致诸多集成核街道的中心功能产生变化,这一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总体上看,城市全局集成核整体功能逐渐增强,规模日益扩展。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全局集成核以古城内部中心街道为主,至20世纪90年代,全局集成核已拓展至古城外围中心街道,再至2003年,城市全局集成核街道已进一步拓展至环路及环路以南中心街道。另一方面,在部分全局集成核轴线中心功能呈增强态势的同时,另外一些全局集成核轴线中心功能却趋于减弱。根据第3章集成核轴线全局集成度相对变化数据分析(见附件),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全局集成核街道的集成地位变化进行了比较(这一变化通过集成核街道轴线不同时代的T分数值增减确定其集成地位的升降)。在此基础上,将1995~2003年间新产生和全局集成地位上升的集成核轴线统一归并为增强轴线,将1995~2003年间全局集成能力衰减的轴线归并为减弱轴线(表4.1),建立城市全局集成核中心功能转移的空间变化图(图4.2)。在图中,深褐色轴线代表集成核中的增强轴线,浅黄色轴线代表集成核中的减弱轴线。通过轴线分类合并,我们将增强轴线相对集中的地域界定为集成核增长中心,本区域集成核的总体集成能力在当前句法结构中具有相对增长潜力。由图4.2可知,1995~2003年,城市全局集成核增长中心有3个,其中位于观前街以北、火车站以南区域的增长中心特征最明显;其次,位于南环路以南、太湖路以北的吴中中心区增长中心特征也较明显;另外,在十梓街与人民路交叉口周边还存在一个规模较小的增长中心。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北部增长中心范围较大,集成核增强轴线一直延展至北环路和东环路,3个增长中心均以全局集成能力最强的人民路轴线为主轴相贯穿,成为全局集成核的主要增长区域。
表4.1 苏州市全局集成核轴线变化分析统计(1995~2003年)
续 表
注:新增轴线是指2003年城市空间集成核相对1995年城市空间集成核新增的轴线;括号中数据是指2003年城市空间集成核轴线集成度与1995年城市空间集成核相同轴线集成度的差值。
图4.2 苏州市全局集成核轴线功能变化分析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拓扑形态发展具有缓慢的渐进演变特征。在拓扑结构演变过程中,城市全局集成核的中心功能总体上趋于增强,但其内在的中心功能结构产生变化。有些区域中心功能日益增强,成为未来的城市中心区位;有些区域中心功能在减弱,原有的中心区位开始衰败。由于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相对街道中心功能转换具有滞后性,全局集成核增长中心当前的功能特征也许并不明显,但其全局中心性将会持续增强,就城市发展而言,培育增长中心作为新的中心功能区无疑是城市规划的科学选择。
3)人民路中心功能日益增强,成为全市最密集的车流、人流运动中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路不仅始终是全市集成能力最高的全局集成核轴线,而且其集成能力不断增强。在1995年全局集成核中,人民路全局集成度为0.04920,其经过转换后的Z分数值为2.53072,T分数值为75.31;而在2003年的全局集成核中,人民路的全局集成度为1.06299,全局集成度绝对数值增加了1.01379,Z分数值为3.59731,增加了1.06659,T分数值为85.97,增加了10.66。其中,轴线全局集成度绝对数值的增加说明2003年人民路轴线的全局集成能力较之1995年时呈明显增强趋势,作为城市主集成街道的功能日益增强。同期全市整体集成能力较之1995年普遍增强,但作为全市全局集成能力最强的集成核轴线,人民路全局集成度的增加值几乎是全市全局集成度平均增加值的5倍(全市平均全局集成度增长为0.238)。人民路轴线Z分数值与T分数值增长说明,2003年,在全市全局集成核体系中,人民路轴线作为第一集成核街道的地位较之1995年更高,与其他集成核轴线的地位差异更加明显,成为全局集成核的“核中核”。因此,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和格网复杂性的增加,人民路街道的集成核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市人流活动和社会性极强的功能中心。从而在产生大量复杂城市中心功能的同时,也吸引了全市最大的机动车流和步行交通流,集成核地位持续上升是人民路街道过于拥挤的空间构形原因所在。
4)部分环路成为高度集成轴线,逐步形成主城区边缘社会活动高强度区域
在2003年的城市空间集成核形态中,主城区外围的环路部分地段成为城市的全局集成核轴线。这说明,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围绕主城区的城市环路集成水平逐步提高,这是因为环路是主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主干,伴随新城区开发,其交通可及性和空间句法集成度不断增加,部分轴线的全局集成能力日益增强,成为新的全局集成核轴线。根据空间句法对城市的拓扑空间构成分析,处于核缘之间的城市环路(Ring Road)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可以影响城市全局集成核的形态,随着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当社会运动方式转变(如以步行人流为主向机动流转变)或城市传统中心发展受到制约时(如对传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中心轴线为主的树状全局集成核轴线形态将逐步转向以外围环路为主干的环网状集成核形态转变,城市相当部分的中心功能也将向环路地带分散,形成沿环路中心功能特征[米·阿兹扎德(Mir Azimzadeh),2003;阿克历斯·范·勒(Akkelies Van Nes),2003]。在苏州现状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中,城市环路位于主城区外缘,全局集成核主体位于主城区以内。因此,城市集成核将呈现沿环路的环网结构发展趋势。在此同时,出于对苏州古城历史文化全面保护的需要,围绕主轴线的全局集成核发展将受到制约,这导致环网状集成核结构转换成为社会功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因而,主城区内部的中心功能将向外围环路地带进一步扩散。在当前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环路与主要集成街道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一些城市副中心功能特征,并具有发展为城市副中心的潜能(当然,这一潜能的实现还同城市整体句法结构变动以及主要集成核轴线的变动密切相关,并且,在当前的环路地带,相当部分环路还仅仅承载城市快速交通功能),如南环、北环与人民路交叉地带以及西环部分地段。
5)贯穿主城区与分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干道的全局集成特征明显
拓扑结构特征显示,在城市空间句法结构中,贯穿主城区与分区之间的主要干道往往是全局集成核的核心轴线。如贯穿主城区与吴中区、相城区的人民路街道,2003年全局集成度高达1.06299,全局集成度数值均为全市所有句法轴线的最高值,相应的,其作为城市社会活动中心轴线功能也最强。另外,贯穿主城区与工业园区的干将路、贯穿主城区与新区的三香路—道前街、中市街—白塔路等街道全局集成值也比较高。2003年,干将路最高集成地段全局集成度达0.96877,为全局集成核核心轴线之一;三香路—道前街最高地段全局集成度值达0.99582,亦为集成核核心轴线之一;中市街—白塔路最高地段全局集成度也高达0.99676。由此可见,城市空间句法构形中,贯穿主城区与其他分区之间的交通干道能在其相关地段(尤其是邻近主城中心地段)形成较高集成效应,成为城市主要中心街道。同理,主城区外围环路负责连接主城区外围的4个分区,但相对主城区边缘的其他轴线,其全局集成核轴线特征已十分明显(相关连接线关系见图4.3)。
6)相当部分的全局集成核街道具有步行和机动性双重社会运动功能特征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拓扑句法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与之对应,城市空间句法轴线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在城市全局集成核演变过程中,一些传统基于步行社会活动的集成街道逐步为基于机动性社会活动的集成核街道所替代,部分全局集成核具有基于步行和机动性双重社会活动特征。前文对1995年和2003年两个年份的全局集成核数据比较分析表明:传统基于步行社会活动的集成核正在消失,或者其集成地位正在不断下降,而基于机动性与步行双重社会活动的全局集成核有所增加或增强。相对于1995年全局集成核轴线,在2003年全局集成核轴线中,宫巷、西吴巷、枣市街、馨鸿路、学士街、劳动路和书院巷等基于传统步行社会活动的街道轴线已不再成为全局集成核轴线,2003年全局集成核中的凤凰街、养育巷、平江路、下中街路、彩香支路、景德路和观前街等基于步行社会活动为主的全局集成核轴线的集成地位有所下降。与之相反的是,新增的东环路、北环路、广济南路、苏苑街等街道轴线其社会活动的机动性更加明显,在2003年集成核中,具有机动性与步行社会活动双重特征的人民路、三香路、新市路、宝带路、南环路和临顿路等全局集成能力不断增强。因此,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在城市全局集成核中,传统依托于步行社会活动的集成核街道正逐步为现代依托于步行与机动性比重特征的集成核街道替代,全局集成核核心轴线的机动性社会功能特征日趋明显。
图4.3 苏州主城区与其他分区连接线集成关系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