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吴中区局部中心结构变化
吴中区局部集成核有所变化,但核心轴线仍为东吴北路、宝带路、枫津路等;局部中心由外向内收敛,外围轴线中心性减弱。在向西、南两侧扩展中心功能的同时,沿太湖东路与迎春路一带的局部中心性不断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中区局部集成核结构有所变化,但局部中心性最强的核心轴线变化不大,仍然以东吴北路、宝带路和枫津路等中心街道为主,且这些街道局部集成能力一直处于增强过程之中。在局部集成核之中,不同集成核轴线的差异程度减小。但相对于其他分区,核心轴线街道的中心性仍然比其他局部集成核轴线街道的中心性强。这说明吴中区中心核心集成核轴线的中心功能很强,其间的社会功能效应明显。
通过对新增局部集成核轴线集成相对地位变化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吴中区空间局部集成核轴线变化统计分析表(表4.4)和局部集成核结构演化动态分析图(图4.12)。表中标明的各街道轴线集成地位的相对变化可以为街道沿线的社会功能空间布局提供数据参考,图中显示的局部集成核结构的动态变化表明了城市局部空间集成核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发现这样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局部集成中心的主体结构变化不大,局部中心始终围绕在东吴南路和太湖路交叉口附近。这表明随着城市全局结构和吴中区局部空间结构的演变,吴中区局部空间保持着较好的系统自相似性,体现了空间演变过程中局部空间系统的自组织特征。二是相对于主城区和新区的外向扩展和跳跃式发展,吴中区局部集成中心的结构变动体现为内向收敛。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中区局部集成核圈层的外缘轴线集成能力趋弱,而围绕东吴南路和太湖路交叉口周边轴线的集成能力不断加强,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内敛特征。这说明吴中区局部中心的社会功能特征不断增强,核心集成核轴线的极化发展特征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分区空间中的人流与社会活动也日渐体现出局部中心化特征,空间格网的分区中心将成为高度密集的人流中心、局部社会功能复杂的活动中心和高密度的功能用地区域。
表4.4 吴中分区空间局部集成核轴线变化统计分析表(1995~2003年)
图4.12 吴中区局部集成核结构演化动态分析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