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空间系统的运动经济机制作用

空间系统的运动经济机制作用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运动经济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格网与功能结构形成了自组织状态下的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发展并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空间格网与其局部功能基本协同,通过内部产生的运动经济,促进局部功能空间稳步发展。因此,对于新区而言,由于运动经济的弱化导致了城市功能空间自组织发展日渐困难。相城区的空间格网与空间功能的协同关系始终很差,使得本区的运动经济较弱,这成为相城区空间难以发展的系统内在原因。

6.2.1 空间系统的运动经济机制作用

1)运动经济促进格网与功能空间协同发展

在运动经济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格网与功能结构形成了自组织状态下的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发展并不断完善。为了解两个年份城市分区空间格网集成能力与其功能空间协同发展水平,我们对1995年和2003年两个年份的各分区集成度平均值(含全局集成度与局部集成度)与全市集成度平均值的离差进行了对比分析(图6.1、图6.2)。

img134

图6.1 苏州市分区全局集成度离差比较分析图

img135

图6.2 苏州市分区局部集成度离差比较分析图

分析发现,在全局集成度离差图中,1995年城市分区离差之间的差异不大,而2003年其间的差异十分明显。1995~2003年,随着城市空间格网的不断演进,城市分区的集成能力差异分化明显,主要体现为主城区与吴中区为正向离差,新区、工业园区和相城区为负向离差。从运动经济理论分析,在当前的空间格网结构下,主城区与吴中区的全局运动经济处于不断增强的过程之中,而新区、工业园区和相城区的全局运动经济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相对弱化的区域。因此,前两者空间格网促进其中全局性功能发育,城市分区的全局功能日益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内在空间格网的发育,空间格网与功能结构之间形成内在的协同互动,产生乘数效应,引导空间结构自组织发展。而对于新区、工业园区和相城区而言,由于空间格网的全局集成能力相对下降,现状空间格网制约了其中的功能发育,使得分区全局集成功能发展受到制约,分区格网与其全局空间功能之间难以产生协同互动,内在的自组织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从局部集成度离差分析看,1995~2003年,分区之间的局部集成度离差相对关系发生变化(新区与工业园区均为负值),但是分区之间的差异已经缩小。这意味着,一方面,不论是1995年还是2003年,相城区、工业园区和新区的局部集成度低于全市平均值,分区空间格网与其空间功能协同能力较弱,导致局部空间结构内在的自组织力减弱;主城区与吴中区格网局部集成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其局部功能空间发展协同能力较强,局部功能空间自组织促使其结构趋于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各分区与全市平均局部集成能力差异的减小,局部功能结构已经渐趋完善,城市空间格网在不断自组织完善的同时,其在局部功能空间方面的自愈能力逐渐减弱。

为统一分析城市局部格网与全局功能和局部功能空间的关系变化,研究将各分区拓扑结构的自组织状态列表分析(表6.1)。在全市“五区组团”之中,主城区因其空间格网与全局、局部功能均能很好协同发展,空间内部的运动经济很强,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与之对应的城市功能空间取得较强的发展动力,外部拓展与内部结构的自组织演进速度加快。吴中区城市空间格网与其局部、全局功能也能很好地协同,在较强的运动经济机制作用下,分区城市空间发展呈现有条不紊的自组织演进特征。工业园区空间格网与其局部功能基本协同,通过内部产生的运动经济,促进局部功能空间稳步发展。但其分区整体格网(包括金鸡湖东和湖西两部分)与全局功能协同关系弱,运动经济性不强,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尤其是金鸡湖东部分)受到系统内部抑制,分区空间的自组织发展速度较慢。苏州新区空间格网与局部功能关系由过去的强协同性转变为当前的弱协同性,使得局部功能空间发展减慢。并且,空间格网与全局功能的协同性也趋于变弱,使得全局功能空间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对于新区而言,由于运动经济的弱化导致了城市功能空间自组织发展日渐困难。相城区的空间格网与空间功能的协同关系始终很差,使得本区的运动经济较弱,这成为相城区空间难以发展的系统内在原因。

表6.1 城市分区拓扑结构的自组织能力分析

img136

注:城市全局功能空间指面向城市全局或区域服务的城市功能单元,如金融、商务、旅游和部分面向全市服务的管理与文化设施等等;局部功能空间指面向分区或其内部空间服务的城市功能单元,如商业、零售、餐饮、社区文化与管理设施等等。

2)空间格网自组织导致城市中心结构变化

(1)全局中心结构变化

在运动经济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自组织发展还体现出全局与局部中心结构的演化。1995~2003年,苏州城市全局中心由原先依托古城的内敛式中心向外围拓展,形成依托于主城区的发散式中心结构,在全局集成中心主干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一些主要干道和外围环道中心性逐渐增强;主中心沿人民路向南北分别平移形成具有潜力的增长中心;随着城市格网的扩张,部分干道与环道交叉口形成基于机动性的环路中心功能空间。在空间格网自组织变化过程中,格网的中心性引导内部功能中心结构产生新的调整。

(2)局部中心结构变化

主城区局部中心性最强的是观前街周边的古城中心,随着拓扑结构的演变,主城区的局部中心性有所减弱,局部中心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在南部十全街、竹辉路与凤凰街交叉处形成一个新的增长中心,在古城西侧干将路与桐泾路、广济路交叉处形成另一个新的增长中心,从而出现了局部中心南移与西跨的结构变化。尽管主城区格网的局部中心性有所减弱,但总体水平一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局部中心性推动了主城区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伴随城市拓扑空间的自组织发展,苏州新区的局部中心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局部中心发生位移,由原来沿狮山路、玉山路一带的老中心,裂变形成新的沿何山路与珠江路交叉口的西北局部增长中心和沿横山路以南的西南局部增长中心。在这样的拓扑自组织结构下,城市空间功能转换难以适应,因而造成格网空间与功能空间难以协同发展。同时,当前新区中心的局部功能中心性也难以发挥。

在城市拓扑空间自组织进程中,吴中区空间格网的局部中心性始终围绕传统的分区中心内敛式发展,在城市空间自组织作用下,中心空间的中心性不断增强。在此条件下,吴中区的城市格网空间与功能空间产生自组织互动,彼此协同发展,城市空间呈现有机生长态势。

苏州工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建的城市分区,其空间拓扑结构的多核心特征明显。当前金鸡湖西中心与空间格网基本协同发展,从而带动内部相关功能空间的有机整合。东部空间格网不规整,格网内部中心性难以支持其功能结构整合。

相城区空间的拓扑自组织演变与新区有相似之处,都存在句法中心的裂变现象,原依托于城北路的老中心裂变为南北两个新的增长中心,从而导致空间功能调整幅度过大,一段时期内格网空间中心性与功能空间难以协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