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投资与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机制作用
政府作为他组织机制中核心的组织主体要素,其主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引导投资政策对城市产业空间规模与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投资与产业发展引导,政府间接地引导并组织了城市空间发展进程。在政府的产业战略与投资战略引导下,企业作为实施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参与到城市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与城市社区一道共同参与塑造城市空间结构。
1)投资驱动与城市空间发展
(1)产业投资驱动
苏州市的产业投资多为外来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全球制造业转移,利用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与地域人文优势,苏州加快引进外资步伐。1990~2003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呈平稳态势持续增长,其中1991~1994年和2001~2003年,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的两个高速时段。至2002年以来,苏州合同利用外资与实际到位外资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一,其中实际到位外资近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近400亿美元,历年进出口额呈指数曲线增长(图6.6)。外来投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外来制造业在苏州入户,对工业区开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带动了房地产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推进整体的城市建设和空间拓展进程。这一特征在工业园区、新区、相城区和吴中新城区空间拓展中尤其明显(图6.7),从1986年、1998年和2002年3个时期的城市用范围对比中,可以明显发现,90年代以后的城市空间扩展主要集中于外围新区尤其是苏州新区与工业园区,以工业用地为主的外延式扩展与外来投资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图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利用外资与外贸发展变化
(2)城市建设投资驱动
广义的城市建设投资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与传统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模式不同的是,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于金融贷款与土地拍卖收入等多元投资模式。房地产投资则主要依托于企业自身的市场融资。因此,政府一方面通过城市经营和融资政策加强城建融资,另一方面政府还负责基础设施投资与项目选择,承担组织主体的作用。在基础设施投资引导下,房地产投资与之呈现出一定的相关特征(由于项目的长远考虑,房地产投资可能滞后或超前)。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城市建设投资对城市空间拓展具有直接驱动作用: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公共交通、燃气供热、园林绿化、市容环境等)投资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城市空间扩展和内部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城市房地产投资开发影响到城市用地(尤其是住宅)面积与容量的空间分布。因此,不同分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往往导致不同分区的空间发展速度的差异,并影响到城市空间建设强度与密度差异。
图6.7 苏州中心城市1986~2002年空间拓展(彩图见书末)
从1990年至今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变化图表分析来看(表6.5),1994年以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针对主城区,新区没有得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其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新区开发自筹。至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开发以后,城建基础设施资金开始向工业园区投放。1996年以后,苏州新区才获得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因此,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在90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于主城区,新区投资力度较小。9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园区投资力度加大,与主城区基础设施投资几乎相差无几,但新区投资水平仍然较低。1995~2002年,全市城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相对平缓,在2002年之后(特别是2003年),城建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投资水平几乎是2002年的两倍(图6.8)。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1991年以来,1991~1995年之间的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于主城区;1995年之后,新区与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平稳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2002年之前的房地产投资仍然主要集中于主城区,从2002年起,新区与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加大,特别是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开始超过主城区,增长势头强劲。因此,通过城建投资拉动,90年代以来,主城区更新加快,新区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框架全面展开,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在内部结构中,主城区由于房地产投资拉动,居住用地比例明显升高,办公、商业等功能用地也相应扩张。2001年以后,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也拉动居住用地扩张。新区的房地产投资力度相对较小,居住用地增长比例相对不高,但工业用地增长迅速。
表6.5 城市及其分区历年投资统计表
注:单位为亿元。
图6.8 城市及其分区历年投资变化图
2)产业引导与城市空间发展
(1)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发工业空间急剧扩张
由于邻近上海,地处长三角制造业中心,苏州市总体上选择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产业结构构成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60%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比例上升与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相伴而行,而第二产业变化幅度不是很大。90年代中后期,第二产业比例一度降到60%以下,但至2002年,这一比例又迅速升至60%以上。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战略导致城市工业用地持续扩张,1995~2003年,工业用地由1909hm2增加至4143hm2,净增工业用地2234hm2,年均增长率为13%。在工业用地开发带动下,与之配套的居住用地开发加快,使得居住用地比例也随之上升。据统计,同期的居住用地从2138hm2上升至6307hm2,年均增长率达21.67%(由于相应的住房改革等制度原因诱使,居住开发速度甚至超过了工业开发自身的开发速度)。在工业与居住开发带动下,城市空间开发全面推进,同期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达14.7%(图6.9)。
图6.9 苏州市历年产业结构变化
(2)城市内部产业布局影响了空间布局
城市内部一些重点产业布局往往影响到城市空间发展。除制造业用地布局之外,金融、商贸、零售与现代旅游产业等城市内部产业布局也影响着城市空间发展。如金鸡湖旅游景观开发便进一步带动了周边旅游服务业和零售、居住空间的发展,提升了工业园区西片城市空间结构质量(图6.10)。狮子山苏州乐园旅游景区开发也带动了新区的人气,促进了周边相关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图6.11)。同时,由于相关零售与旅游服务业空间布局未能跟上,也导致新区城镇功能空间的单一化,从而影响到多重功能空间结构的有机融合。
图6.10 金鸡湖公园入口
图6.11 苏州乐园前宽阔的马路与车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