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局集成核与中心体系分析比较

全局集成核与中心体系分析比较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两全局集成核结构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方案一的双核全局中心结构体系有利于分解相关城市功能,为古城减负。在规划方案二的全局集成核中心体系中,以围绕古城发展的现状中心为基础,城市主中心先东跨至金鸡湖西,继而跃至金鸡湖东发展,形成围绕金鸡湖的现代都市中心区。在方案二的“十”字形多中心体系中,城市空间功能可以从老城中心向外分解。

7.3.1 全局集成核与中心体系分析比较

比较2005年的苏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两个方案。方案一在当前“十”字城市形态基础上,保持“四角山水”格局,着重发展相城区、吴江区、工业园东区和昆山区,规划形成大“十”字状都市区空间形态。方案二立足于现状城市形态,在北向发展相城区、东向兼并发展昆山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业园区并与吴中区空间对接,拓展新区并与相城区空间对接,从而在保留其间生态廊道的前提下,实现了城市空间的紧凑发展,都市区整体形态呈“蝶”形。研究通过Axwoman模块提取其中全局集成度位列于前10%的轴线构建全局集成核,建立两个规划方案的全局集成核结构(图7.21、图7.24)。通过对两全局集成核结构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img185

图7.21 方案一拓扑空间全局集成核(彩图见书末)

1)规划方案一

规划方案一的全局集成核形态由当前的环网状转变为双环网嵌套状结构,全局集成核分别向东和向南延展。因此,在方案一的拓扑结构中,城市的主导发展方向是东跨和南延,尤其是向东跨越发展特征非常明显。城市空间主中心经历了从古城中心东延至金鸡湖西、继而跨至金鸡湖东中心的历程,从而形成围绕金鸡湖“绿心”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同时,沿人民路主轴线南延形成吴中区新中心。

方案一的双核全局中心结构体系有利于分解相关城市功能,为古城减负。在此中心体系中,城市中心功能结构可得以调整:古城中心区可相对集中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商业和都市休闲服务,着重于培育符合古城历史文化特色,且功能空间与传统街巷格局、肌理和景观风貌相协调的中心功能吸引子。从而使得桃花坞大街、中市街和十梓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既能发挥其全局集成核功能,又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沿人民路位于观前中心南北两侧的两个增长中心的发展潜力也将得以发挥。在古城全局中心外移过程中,城市商务办公、信息、会展、咨询、都市文化与宾馆服务等中心功能可转移至环金鸡湖新中心区,利用环湖景观特色构建现代城市中心区。另一部分生产管理、商务、商贸批发和配套现代服务功能可转移至吴中副中心。在此中心体系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引导下,原金鸡湖东西两侧中心区建设动力不足的困境可以摆脱,具备城市副中心句法条件的吴中中心区建设可以尽快实现。但是,在方案一拓扑结构中,新区与相城区的全局中心性相对更弱,当前规划建设的新区金融中心和相城商贸批发中心发展动力不足,相关功能需要转移至工业园中心或吴中副中心(图7.22)。

img186

图7.22 方案一全局中心结构特征(彩图见书末)

在方案一的中心体系结构中,随着中心区功能日益复杂与增强,原有交通组织模式将难以满足中心体系发展需要,需要作出相应的规划结构调整。一方面,交通组织模式要考虑环路集成核中心性,发挥环路尤其是环路与快速干道交叉口的运动经济效益,结合城市机动性与非机动运动流特点,预留换乘枢纽和相应中心功能空间,备用于全局功能吸引子布局。另一方面,规划必须加强都市区各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因为中心功能分工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不同功能中心之间的空间可达性最优化,否则城市中心功能运行就会产生不经济。对此,方案一中心空间交通组织规划可在现状环路基础上,拓展构建新的“双环”快速环路,并在环路与主要集成核轴线交叉口预留换乘系统和环路交叉口中心功能用地。同时,为了加强中心体系内部联系,应结合核心集成核轴线建设都市区组团之间的地铁线。考虑到各片区组团之间的联系,穿越中心城的地铁线路可采用“十”字交叉线路(图7.23)。

img187

图7.23 方案一全局集成核快速交通组织

2)规划方案二

规划方案二的全局集成核形态由现在的围绕古城的环网状转变为支状与环网状相结合的“十”字形态(图7.24)。城市主中心发展方向在表现为东跨和北越的同时,副中心西延和南进特征也比较明显,从而形成以东、北向跨跃为主,西、南向延伸为辅的非对称“十”字形全局集成核形态。在规划方案二的全局集成核中心体系中,以围绕古城发展的现状中心为基础,城市主中心先东跨至金鸡湖西,继而跃至金鸡湖东发展,形成围绕金鸡湖的现代都市中心区。随着北部相城区和西北部浒关区开发力度加大,主中心向北跃迁,相城新中心逐步形成。同时,随着吴中、吴江和石湖沿线西南片区开发,新区和吴中区中心性增强,逐渐形成两个城市副中心。

img188

图7.24 方案二拓扑空间全局集成核(彩图见书末)

在方案二的“十”字形多中心体系中,城市空间功能可以从老城中心向外分解。与方案一类似,除传统文化、旅游与休闲服务功能外,古城其余功能全部向外疏解。在现代商务、办公、信息咨询、文化、商业与会展服务功能转移至环金鸡湖现代中心区的同时,相关商业、批发与服务业功能可转移至相城新中心。苏州新区副中心以构建现代金融和行政文化中心为主,配套相关商业与现代服务业。吴中副中心则分解部分商务、批发和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图7.25)。

在方案二的“十”字形中心体系结构中,古城运动流量可能进一步加大,城市交通和历史文化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针对方案二中心体系结构的交通组织显得更加必要。方案二的交通组织规划,可围绕都市中心城的城市快速交通采用“五连环”结构,即在现状内环快速通道基础上,分别建设围绕4个外围副中心的高速公路环,并与现状快速环路相衔接。在此基础上,建设十字形地铁轨道穿越老城中心,并与中心城高速公路环相对接。同样需要考虑在地铁线路和高速公路交叉口留下换乘口和枢纽中心用地,为规划布局沿枢纽中心的相关城市空间吸引子做好预留(图7.26)。

img189

图7.25 方案二全局中心结构特征(彩图见书末)

img190

图7.26 方案二全局集成核快速交通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