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结了城市拓扑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相关作用特征

总结了城市拓扑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相关作用特征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分区功能变化分析,主城区体现为居住用地的大幅增长,新区和吴中区体现为居住与工业用地的同步增长,工业园区和相城区体现为居住、工业、道路和绿地4大类用地的同步增长;从功能扩张的分区特征分析,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扩展量最大的是主城区,工业与公共绿地扩展量最大的是工业园区;从建设用地增长量和增速分析,5个分区中工业园区增量与增速均为最高。

8.1.4 总结了城市拓扑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相关作用特征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功能用地增长十分明显。在增长量上体现为以居住、工业和道路广场用地为主体的建设用地增长,三者增长量占建设用地增长量的92%。在人均居住、道路、工业和公共绿地水平上升的同时,人均公共建筑、市政和仓储用地水平明显下降;在增长速度上体现为道路、绿地、居住、对外交通工业用地的高速增长,以及人均公共建筑用地的负增长;在用地结构变化上,居住、道路、绿地比例明显增加,而公共建筑、市政用地比例明显下降;在用地扩展形态上表现为居住用地向心式扩展,工业用地离心式扩张,道路网络内密外疏式延展,以及公共建筑用地的均匀式分布。

(2)城市分区功能用地结构产生相应变化。从分区功能变化分析,主城区体现为居住用地的大幅增长,新区和吴中区体现为居住与工业用地的同步增长,工业园区和相城区体现为居住、工业、道路和绿地4大类用地的同步增长;从功能扩张的分区特征分析,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扩展量最大的是主城区,工业与公共绿地扩展量最大的是工业园区;从建设用地增长量和增速分析,5个分区中工业园区增量与增速均为最高。

(3)城市功能结构影响拓扑结构的形成,城市拓扑结构对功能结构具有反作用,城市分区功能结构与拓扑结构存在相关性。具体体现为:公共建筑、居住用地与局部集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尤其是公共建筑用地),并随城市扩展而减弱。工业用地随着城市扩展与局部集成水平呈负相关;公共建筑、居住用地与全局集成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居住用地与全局集成水平正相关性随着城市扩张而增强。而工业用地与全局集成水平呈负相关,且随城市扩展而增强;公共建筑与居住用地与空间智能水平呈正相关,但与公共建筑相关性随城市扩张而减弱,与居住相关性随城市扩张而增强。工业与绿地随着城市扩展与空间智能度呈现更大的负相关性。

(4)城市全局集成核与全局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高度相关,与全局集成核核心轴线相关性最强,并可能在核心轴线周边形成中心功能区,沿全局集成水平最高的人民路两侧街区分布着全市最密集的全局中心功能吸引子。全局中心功能吸引子沿主要集成核连接线向外围扩散(以专业功能为主)。全局集成核增长中心成为具有开发潜力的中心功能区。

(5)局部集成核与分区中心功能吸引子分布的相关性在各分区产生差异,主城区与吴中区两者的相关性强,而新区、工业园区和相城区之间相关性弱。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区拓扑空间演变历史与动力存在差异,新城区沿局部集成核两侧的布局规划缺少中心功能吸引子用地预留,以及新城区中心功能吸引子业态的变化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