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加坡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新加坡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参考这个定义,新加坡大致出现过四种老人居住建筑,即多代家庭住宅、老人庇护住宅、老人集合住宅和乐龄公寓。类似于多数的组屋,3种老人居住建筑都是板式高层建筑,多代家庭住宅为单廊单面布局,而老人集合住宅与乐龄公寓则以带型走廊双面布局为主。老人集合住宅的实验目的是从老龄化适居性入手,分别检验了老人对于住房面积的需要,以及建筑进行老龄化改造的措施可行性。

3.1.3 新加坡当代老人居住建筑形式

按照狭义的老人居住建筑定义分析,即使用者为老年人或者老人家庭,具有针对老年人身心特征与生活模式的专门设计,且带有长期居住功能的建筑。参考这个定义,新加坡大致出现过四种老人居住建筑,即多代家庭住宅、老人庇护住宅、老人集合住宅和乐龄公寓。这样的排列也大致反映了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时间顺序(联合抽签计划与联合选屋计划仅仅是政策,并没有推动真正的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如果按照广义的老人居住定义,则应该还包括普通住宅与老人之家。新加坡的老人之家分为社区老人之家与营利性老人之家两种,前者有一定的收容功能,除此之外二者基本上类似于英国的护理之家。以下仅对狭义概念的老人居住建筑作详细讨论。

老人庇护住宅虽然名称上与英国老人庇护住宅相同,但实际上差距很大。与后者家庭化的居住模式不同,前者实质上是带有收容性质的集体居住。这种3~4人合居一室的集体居住模式无疑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因此以下的段落将针对多代家庭住宅、老人集合住宅与乐龄公寓3种形式作讨论。

从建筑开发者分析,3种老人居住建筑的实际开发者都是政府,操作者则主要是国家发展部下属的建屋发展局,而社会发展部也参与了其中老人集合住宅的服务设施开发以及后期管理。由于特定的开发者与申请制度,我们可以认为3种老人居住建筑都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

从建设规模分析,类似于两代居的多代家庭住宅建设量最少,仅仅建设了370套;老人集合住宅与乐龄公寓的建设量相当,分别为970套和936套,但由于前者规定了50%的年轻租房者标准,因此实际容纳的老人数量可能仅仅略高于多代家庭住宅。

从居住面积分析,多代家庭住宅面积最大,相当于常见的五房组屋;老人集合住宅面积最小,相当于一房组屋,非常罕见;乐龄公寓面积相当于二房组屋,有35 m2与45 m2两种面积标准。由于建屋发展局自1986年起不再建设低于三房式(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的替代单位除外)或更小类型组屋[26],老人集合住宅和乐龄公寓与市场上常见的四房或者五房单元组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从老龄化程度分析,多代家庭住宅基本上反映了社会老龄化水平,属于常态的老龄化;乐龄公寓则全部面向55岁以上的老年人,老龄化程度非常高;老人集合住宅由于硬性地规定了老人居住者比例不得超过50%,另一半必须租给年轻人,因此老龄化程度略低于50%。后两者的老龄化程度都大于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属于非常态的老龄化。(需要指出的是,乐龄公寓对于子女居住在同一区域内的申请人给予轮候上的优惠,因此仍可以认为它有利于创造真正常态的居住区模式。)

从产权模式分析,老人集合住宅属于出租单元,居住者没有产权,而多代家庭住宅与乐龄公寓为出售单元。其中前者与大多数组屋一样拥有99年土地批租权,而乐龄公寓用地期限为30年,故住宅产权仅25年(这也是制约其销售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对社会福利的替代角度分析,多代家庭住宅对选择与老人合住的年轻人给予奖励,老人集合住宅体现了对低收入的老人的福利,乐龄公寓则是条件最苛刻的。

建筑设计的角度分析,3种老人居住建筑都是实验项目(pilot scheme)。类似于多数的组屋,3种老人居住建筑都是板式高层建筑,多代家庭住宅为单廊单面布局,而老人集合住宅与乐龄公寓则以带型走廊双面布局为主。

从试验的出发点看三者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图3.4)。

多代家庭住宅的试验目的主要是从合居即促进家庭功能的角度入手,特点在于两个家庭可分可合的适应性(adaptable),但是并没有更多地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角度出发。它的意义存在于假设长者家庭与年轻人家庭仅在特定时间段分户,多数时间采用合居模式。如果上述假设不成立,长者家庭与年轻人家庭最终需要分户生活的话,这种适应性很难说比开始就选择两个相邻单位来得方便些。实际的社会反馈也基本反映了上述分析,尽管长者家庭与年轻人家庭就近居住或者相邻居住的比例高达41%,但真正选择多代家庭计划的家庭非常少。

老人集合住宅的实验目的是从老龄化适居性入手,分别检验了老人对于住房面积的需要,以及建筑进行老龄化改造的措施可行性。实际的反馈证明,老人需要更大一些的住宅,因此在后来的乐龄公寓中单元面积被放大了。而建筑进行老龄化改造的措施被实践验证后推广为覆盖新加坡全部公共住宅的改造计划,从而证明了上述改造对于新加坡社会是可行且经济的。

乐龄公寓的实验是在“老人集合住宅”基础上的发展,在居住面积以及适应老龄化的建筑设计两个标准上都有了相应提高。在居住面积上扩大为类似两房的同时,更多的内容应用到了建筑设计上,包括在楼梯和走廊两侧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变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显眼的色彩提示。考虑到老人弯腰驼背,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位置都适当降低。老人容易失禁,所以厕所紧靠卧室,并设长明灯。老人视力听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间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两倍,煤气等各种开关上的字很大,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提高。厨房水池和灶台以及卫生间洗面台的下方均采用凹入设计,方便老人在需要时可以坐下。为方便坐轮椅的老人,公寓入口处、楼梯道、房门都设计得比较宽敞,便于轮椅通过。室内地面平坦,避免门槛等障碍物导致老人摔倒,且方便轮椅通行。公寓的窗户比一般房屋的宽大,而起居部分的窗台较低,使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既可以很方便地开窗,也方便看到楼下的活动,不会有“与世隔绝”的感觉。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适当加大,厨房更采用开放式设计,便于坐轮椅的老人使用。

img44

图3.4 新加坡乐龄公寓的四种平面布局

注:1.上图经研究者重新绘制。
2.来源: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方网站,http://www.hdb.gov.sg

从配套设施分析。多代家庭住宅建筑内部没有配套服务设施,老人集合住宅底层改造后增加了老人活动中心,每个乐龄公寓二楼都设有邻里联系站。后两者由社会发展部委任的自愿福利组织管理,内容大致相似,大都由体育设施,娱乐设施及文化设施组成,但乐龄公寓内的标准相对较高些。老年人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活动,唱歌、读书、看报、聊天、上课、做运动、结交朋友、消磨时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一方面为老人提供了便利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也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回报社会,如帮助照顾其他老人,到学校协助监督双职工家庭的学生做功课,教学生做手工,或为学生讲故事等。3种老人居住建筑都没有涉及居家服务以及长期照护的服务设施或者专门设计[27](图3.5)。

img45

图3.5 新加坡乐龄公寓室内

资料来源: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官方网站,http://www.hdb.gov.s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