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战略的制定

发展战略的制定

时间:2023-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老人居住问题发展战略,是每个面临老龄化的城市或地区解决老人居住问题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掘具体城市或地区的独特性,并针对其独特性而制定的方法才有可能解决现实中复杂的老人居住问题。在老龄化初期非家庭居住模式的ANL类别所占比例最大,而接近或进入老年型后家庭居住模式的类别将占据最主要的比例份额。

5.2.1 发展战略的制定

制定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老人居住问题发展战略,是每个面临老龄化的城市或地区解决老人居住问题必不可少的工作。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是政府,或是公司企业,或是由第三方部门来完成,因为未来他们都可能是具体的实施者。但发展战略的目标对象是不能选择的,它所联系的是所有的人,包括现在的老年人与未来的老年人。

在制定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战略之前,还有3个问题需要阐明。

战略的制定者必须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的共同原理有着全面的了解,包括老人居住建筑与老人居住问题的关系,老人居住建筑的历史与发展,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体系,以及老人居住建筑的实施目标与社会效果。

战略的内容必须有着明确的实施对象,必须避免任何程度的含糊与暧昧。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掘具体城市或地区的独特性,并针对其独特性而制定的方法才有可能解决现实中复杂的老人居住问题。这里的独特性不仅应该包含现实的特征,更应该对于未来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预测与认识。

战略的成果应该包含城市规划或者居住区规划的详细内容,因为老人居住建筑的建筑属性与城市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遵守规划的原则与方法(这部分内容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1)城市定位

在所有具体的战略制定之前,必须要对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着清晰的定位。这个定位不仅是加深自身认识的机会,更是寻找明确的比较对象与发展目标的机会。

城市定位的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对老人居住建筑规模、形式与时间切入点的预测,以及对老人居住意愿的调查与修正。

城市定位的第一步工作是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料、社会资料、居住资料、经济资料以及制度资料等。

人口资料指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人口学基本资料,包括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人口发展趋势(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性别比、受教育程度等。鉴于老龄化程度对于老人居住问题社会化的导火索作用,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未来可能的人口发展趋势是所有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

社会资料指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社会学基本资料,包括家庭规模、家庭关系、老人居住状况调查(多代合居、独代居住、空巢、非家庭居住等)与未来预测、老人照护服务需求调查、老人经济情况调查等内容。鉴于独代居住老人比例与狭义老人居住建筑规模间的影响力因素,老人居住状况调查与未来预测是所有资料中最重要的部分。

居住资料指居住空间、人口密度、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声光环境质量、城市住宅类型、城市住宅价格、人均城市绿地面积等内容。鉴于人均居住面积是衡量居住条件的最基本因素,居住空间的资料必须得到保证。

经济资料指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基本资料,包括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与未来经济情况预测等内容。其中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以及未来经济情况预测比较重要。

制度资料指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情况基本资料,包括退休金制度(类型、覆盖率、有无社会再分配功能等)、健康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照护保险等)、社会救济制度等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对特定老人居住建筑类别起决定性作用,而退休金制度是判断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关键,因此退休金制度是这组资料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后,就可以对老人居住建筑在特定城市或地区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最基本的预测,即发展规模、类型选择与时间切入点的发展战略规划。这个预测所依据的原理来自于本研究第4章建立的老人居住建筑类型体系理论。

这个类型体系是建立在老人居住建筑的定义之上。广义的老人居住建筑,指使用者为老年人或者老人家庭,且带有长期居住功能的建筑。狭义的老人居住建筑,指使用者为老年人或者老人家庭,具有针对老年人身心特征与生活模式的专门设计,且带有长期居住功能的建筑。

广义的老人居住建筑按照年龄、居住、服务与规模的差异可以分为7种类别,分别为NAF类别(无年龄针对性·非限定型家庭居住类别)、ATF类别(有年龄针对性·家庭居住类别)、ARF类别(仅限特定年龄·独代家庭居住类别)、ARM类别(仅限特定年龄·混合家庭居住类别)、ANL类别(老年型·非家庭居住类别)、ANN类别(老年型·医护服务类别)、AMC类别(老年型·多种复合类别)。而每一种类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种细分的类型。

对于老人居住建筑发展规模的预测遵循以下原理。传统住宅以外的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规模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发展规模的单一模式,但是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规模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成正比。老龄化程度越高则老人居住建筑绝对规模越大,而所谓“老人居住建筑规模应该占老人总数4%~5%之间”的命题并不正确。

(2)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发展规模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呈现两种特征。ANN类别居住者占全部老人的比例如下:普及主义福利制度下应该略低于2%,而自由主义福利制度下应该接近或者略高于4%。

(3)狭义老人居住建筑发展规模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且与独代居住老人规模成正比。无论是在普及主义福利制度还是在自由主义福利制度下,狭义老人居住建筑规模均与独代居住老人比例同步增长,但两种制度间的比例并不一致。

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类型选择的预测应遵循以下原理。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选择并不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单一模式,但是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选择具有以下特征。

(1)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类型的不同选择主要来自于地理文化方面的差异,而非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欧美国家重视小规模独代居住和医护服务,而东亚国家与地区则重视多代合居与提供服务的非家庭居住。

(2)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别选择受到老龄化程度的影响。在老龄化初期非家庭居住模式的ANL类别所占比例最大,而接近或进入老年型后家庭居住模式的类别将占据最主要的比例份额。

(3)ANL类别所占比例份额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而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于自身条件的改善,向ANN类别的转变,以及外部ARM类别的高速增长。

对于老人居住建筑时间切入点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理。鉴于ANN类别与N AF类别漫长的历史,本研究涉及的老人居住建筑时间切入点仅限于ATF类别、ARF类别、ARM类别、ANL类别与AMC类别。以上5种类别老人居住建筑时间切入点的参考对象来自于东亚发达地区,包括新加坡、香港、台湾和日本。

(1)ATF类别参考对象选择比较组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台湾。1998年台湾老龄化比例为8.1%,独代居住老人比例约为3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2360美元[8]。建议采用小规模实验项目。

(2)ARF类别参考对象选择比较组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香港。1997年香港老龄化比例为9.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2680美元[9]。建议可以启动大型项目。

(3)ARM类别参考对象选择比较组中老龄化程度居中的是香港。尽管由老龄化程度分析最保守的选择应该是日本,但研究者更倾向于选择人口结构更年轻些的香港作为参考对象。2002年香港老龄化比例为11.4%,独代居住老人比例约为4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96美元[10]。建议开始中型项目。

(4)ANL类型参考对象选择比较组中老龄化程度居中的是日本,新加坡的开始时间最晚。1951年日本老龄化比例为4.9%,独代居住老人比例少于12.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450美元[11]。建议开始中等规模的实验项目。

(5)AMC类别的参考对象为台湾,在东亚地区参考组中没有其他选择。台湾2003年老龄化比例为9.3%,独代居住老人比例大于4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156美元[12]。建议可以开始大规模项目。

2)调查修正

一个完整而具有学术价值的老人居住建筑发展战略大致上可以由2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推导,即根据老人居住建筑类型体系以及7个发达国家与地区相应的实际情况得到的发展预测理论,推导出对于所在地的老人居住建筑发展预测或者实际情况评价。第二部分则是调查修正,即通过对所在地区老人居住问题的大规模调查,充分考虑地方的独特性并据此做出未来发展战略的修正,尤其是当进行近期的发展规划时,调查修正的价值就会更加突出。

调查的内容又可以修正为2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所在地老人情况的基本调查,另一部分是老人对老人居住建筑认识的调查。

对于所在地老人情况的基本调查可以作为外部因素,如人口资料、社会资料、居住资料与经济资料的修正与补充。因为其目标群体与调查内容的针对性,此项调查不同于传统的人口普查或者城市调查,也不可能直接以后者的资料替代。此项调查有着针对性的目标群体,其目标是老人居住建筑的现在与近期的居住者而不是所有的国民;这个调查的内容是有针对性的,应与老人居住建筑发展密切相关,应是对我国现有的统计资料的有利补充。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必要且必不可少的。

对于老人居住建筑认识的调查可以作为老人居住建筑发展的重要参考,包括发展模式、建筑原型、实施方法、配套设施等等。鉴于我国现阶段老人居住建筑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大众对老人居住建筑认识的严重不足,此项调查本身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制定发展战略的参考,同时调查的过程也是对老人居住问题与老人居住建筑的宣传推广。

鉴于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都开展了一些关于老人居住建筑发展的调查。以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的上海市为例,其近年来进行的相关调查就包括1993年的“上海市老年住房情况抽样调查”,2000年的“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老人公寓建设课题调查”,以及2002年的“上海市中心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与住房需求课题研究报告”等等。至于其他包含老人居住问题的老龄学或者社会学调查数量就更多了。这些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它们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是调查方法的代表性问题。已知的多数调查都强调抽样的科学性,带有全面普查的含义。然而综合本研究涉及的7个发达国家与地区,真正居住在传统住宅以外的老人居住建筑的老人都只是全部老人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最多的美国和香港也不超过全部老人的15%。在这种前提下以全部老人的意愿和态度代表其中不超过15%的老人意愿与态度是否具有科学性,研究者对此深表怀疑。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针对性问题。由于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利机构而不是完整的老人居住建筑研究,以往的调查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包括老人居住建筑定义的模糊,解决老人居住问题途径的模糊,甚至是语言表达的不确定。调查本身的不确定就有可能将调查引导至没有明确针对性的结果上。

针对这2个缺陷,研究者认为有必要调整我们的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应该具有更大的代表性与科学性。最好的方法是严格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做抽样调查,以保证抽样结果的代表意义。如果能把这种调查结合到地方的人口普查中则无疑是最好的。另一种方法是逆向的代表性,即把调查对象限定在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现实居住者与潜在居住者群体中,将调查的结果与现实的广泛情况作对比。在经费与调查周期都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具有更大的操作性。

调查内容应该具有更为清晰的类型与实施定义。最好的方法是将完整的老人居住建筑类型体系作为选择项,并附上明确的定义,相应的历史与现实范例,提出明确的可供选择的实施途径。另一种途径则是在现有的类型中进行浓缩,更强调对于现实操作相关内容的调查。后一种方法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尤其是当经费与调查周期都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实践研究者对老人居住建筑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的认识,也为了收集当前发达城市化地区老人对于老人居住问题的认识,以及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前景,研究者于2003年底到2004年初进行了一次跨城市的老人居住问题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大连、北京、天津、苏州、上海、杭州、成都等7个特大城市,涉及6种具体的老人居住建筑类型,调查的对象全部是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现实居住者与潜在消费者。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老人资料和对老人居住建筑的基本认识两部分。为了便于受访者的理解,所有的问题都尽可能采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可选择项也尽可能地简单明晰。

老人资料部分包括3个类别,即基本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居住情况。基本个人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电话号码;家庭情况包括家庭规模、家庭结构(询问)、家庭收入;居住情况包括现居住所所有制、居住稳定性。

对于老人居住建筑的认识部分包括2个类别,即规划与建筑。规划资料包括对于(狭义)老人居住建筑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对于实践方式的认识,对于原型模式的认识,对于选址的认识,对于配套设施的认识。建筑资料包括对于住宅模式的认识,对于户型的认识,对于代际交流的认识等。

研究者已经将这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以及相应的分析应用到了本次研究的各个部分中,而调查的细节则收录在了本书附录中。

3)实例研究——上海

根据以上的原理可以完成对老人居住建筑发展规模、类型选择以及时间切入点的基本预测。为了便于更清晰地阐明预测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者将以上海市作为上述预测的模拟实例。

首先需要完成上海市城市定位相关的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料、社会资料、居住资料、经济资料以及制度资料等。囿于篇幅以下仅列出最基本的资料。

上海市人口信息的基本资料如下。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共有人口1640.77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共有188.03万人,老龄化程度11.46%[13]。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4.67万,占户籍总人口18.98%。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可能达到户籍人口总数的34.5%[14],而上海市相关部门的规划是力争在2020年将这个比例控制在25%内[15](图5.1)。

上海市社会信息的基本资料如下: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共有约529.9万户家庭户,平均家庭规模2.79人,其中家庭成员中包含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户(老人户)共有约135万户,约占全部家庭总数的25.47%[16]。在上海的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选择独代居住的老人约占全部老人总数的25%~36%[17]

上海市居住条件的基本情况如下:根据2000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2588人,中心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9万人,人均住房面积24 m2[18]。根据上海市政府年报公布的数据,2000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4 m2[19]

img114

图5.1 上海老人居住建筑建设

1.众仁花苑老年公寓;
2.金色港湾老人公寓;
3.杨浦区社会福利院
4.宝康老年公寓;
5.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根据上海市政府年报公布的数据,2000年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51亿元人民币[20]。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公布的1640.77万人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7493元人民币,约合3300美元[21]

上海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下:根据2000年市政府公报,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5%,单位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2%。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91%。上海市没有覆盖全民且带有社会再分配功能的老人年金制度,亦未建立社会化照护制度。总体而言,上海市仍属于自由主义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

上海市是我国老人居住建筑发展较好的城市,不仅其建筑规模在全国属于先进水平,而且在各种类别的老人居住建筑实践中也常常引领全国风气。据研究者统计,无论是ATF类别的康建新村敬老楼,ARF类别的虹口老人公寓,ARM类别的众仁花苑老人公寓,还是AMC类别的宝康老年公寓,都属于全国最早的实践之一。截至2000年底,上海市共有各种形式养老机构437家,按照普查人口计算,每位上海老人享有的老人居住建筑床位数达到约1.2%张[22]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到关于上海市在未来10年的相关数据如下。

老龄化程度:根据上海市200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11.47%,综合其他数据估计上海市在2015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应该超过15%,进入老年型社会。

独代居住老人比例:根据上海市2000年60岁以上独代居住老人占全部老人比例的25%~36%,以及其他相关预测,估计2015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独代居住老人比例将不会低于40%。

人居住房面积:假设上海市保持目前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条件的速度(2000年人均11.4 m2,2003年人均13.8 m2),预计到2015年上海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并超过24 m2,达到当代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水平。

收入水平:上海市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约合总值3300美元,假设保持10年年均8%的增长率计算,预计2015年上海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美元,达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

关于2015年上海市老人居住建筑的规模预测。

(1)老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规模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成正比。预计上海市在2015年将进入老年型社会,未来上海市的老人居住建筑总量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

(2)根据上海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接近自由主义福利的特点,因此可以预计上海未来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的建设规模应该达到占全部老人4%的比例规模。按照目前养老床位仅覆盖户籍老人1.6%的比例分析,ANN类别还需要大规模的发展。

(3)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独代居住老人比例。按照预计,2015年上海市的独代居住老人比例将超过40%,取自由主义福利国家新加坡与美国的中间值,则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规模应该在4.6%左右。由于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不需要增加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比例(反之如香港人均居住面积极低则需要增加)。而老龄化程度超过新加坡与美国的中间值则有可能促使狭义老人居住建筑规模的增加。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上海市在2015年的狭义老人居住建筑需求规模将达到老人规模的6%左右。

假设上海市人口总量保持不变,2015年上海市仍保持2000年的人口规模。如果2015年老龄化比例达到15%,那么对应的65岁以上老人人口将达到246万人。考虑到2000年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已达254.67万,综合上海市人均预期寿命,除非出现大规模的老人对外移民,则几乎可以肯定2015年实际的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46万的保守估计。

如果2015年需要实现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规模达到老人人口4%,则总床位将达到98446张。按照此预测,扣除2000年的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床位,到2015年还需要超过68000张床位。因此由2000年开始的15年间,每年要增加超过4500张床位。尽管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ANL类别将改造为具备医护能力的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但如果考虑到人口规模的自然增长,以及ANN类别老人居住建筑空间改善可能造成的床位数量下降,那么每年的实际床位增量则可能更高。

如果2015年需要实现狭义老人居住建筑需求规模占老人规模的6%,那么就可能需要14.7万套狭义老人居住建筑单位。如果每个居住单元的平均面积仅为全市人均居住面积24 m2,总建筑面积也将要超过354万m2,而15年间的年平均增加面积应该超过23万m2

关于2015年上海市老人居住建筑类型选择的预测。

(1)上海市属于东亚地区典型的家庭价值与地理文化,因此在未来的老人居住建筑发展中将并重发展多代合居和提供服务的非家庭居住模式。

(2)狭义老人居住建筑的类型选择受到老龄化程度的影响。由于2015年上海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则可以肯定ANL类别将不受欢迎,而以家庭居住模式为主的ARF类别、ATF类别、ARM类别和AMC类别将占据主要的份额。

(3)ANL类别所占比例份额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而逐渐下降。考虑到当前的老人居住建筑以ANL类别为主,建议未来根据具体设施水平将ANL类别转型至ANN类别或者ARM类别。

关于2015年前上海市狭义老人居住建筑时间切入点的预测。

(1)ATF类别的参考对象为1998年的台湾。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上超过1998年的台湾,独代居住老人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1998年的台湾接近。建议可以开始试验性的项目。

(2)ARF类别的参考对象为1997年的香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上超过1997年的香港,独代居住老人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1997年的香港接近。建议提前开始大规模项目。

(3)ARM类别的参考对象为2003年的香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上超过2003年的香港,独代居住老人比例与2003年的香港接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其仍有相当的差距。建议开始小规模实验项目。

(4)ANL类别参考日本。这个类别上海已经有发展,未来的目标是改善现有的居住条件,并考虑实际设施情况将其转型至ANN类别或者ARM类别。

(5)AMC类别参考2003年的台湾。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上超过2003年的台湾,独代居住老人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2003年的台湾接近。建议提前开始大规模项目。

(鉴于对上海的问卷调查不能反映2015年的基本情况,因此未进行问卷调查后的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