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品质量控制过程
厨房的生产运转,从原料的进货到菜点的销售,可分为烹饪原料采购储存、菜点生产加工和菜点消费三个阶段。加强对每一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保证菜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
1.食品原料进购过程的质量控制
食品原料阶段主要包括原料的采购、验收和储存。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控制原料的采购规格、验收质量和储存管理方法。
(1)严格按规格采购各类食品原料。要严格按规格采购各类食品原料,确保购进的原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加工生产变得方便快捷。没有制定采购规格标准的一般原料,也应以保证菜品质量、按菜品制作要求以及方便生产为前提,选购规格分量相当、质量上乘的原料,不得乱购残次品。
(2)全面细致验收,保证进货质量。其目的是把不合格原料杜绝在厨房之外,保证厨房生产质量。验收各类原料,要严格依据采购规格标准,对没有规定标准的采购原料或新上市的品种,对其质量把握不清楚的,要随时约请专业厨师或行家进行认真检查,不得擅自决断,以保证验收质量。
(3)加强储存原料管理。要防止原料因保管不当而降低其质量标准,严格区分原料性质,进行分类储存。加强对储存原料的食用周期检查,杜绝过期原料的再加工制作。同时,应加强对储存再制原料的管理,如泡菜、泡辣椒等。如果这类原料需要量大,必须派专人负责。厨房已领用的原料,也要加强检查,确保其质量可靠和卫生安全。
2.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食品原料生产加工是厨房实物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对食品菜肴的色、香、味、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厨房在抓好食品原料采购质量管理的同时,必须对原料加工、配份、烹制质量进行控制。
(1)加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从食品原料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食品原料加工过程中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①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大多数原料不仅带有不能食用的部分,而且往往沾有污物杂质,因此,粗加工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地对原料进行挑拣、刮削等处理,并冲洗干净,使其符合卫生要求。否则,不仅会影响菜肴成品质量,而且还可能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②减少原料营养成分流失。粗加工方法是否得当对能否保持原料的营养成分至关重要。为了保持原料的新鲜度,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食品原料加工过程中应尽量缩短鲜活原料的存放时间,以免因存放过久致使营养损失甚至变质。蔬菜在加工时应先洗后切,如果先切后洗,就会造成维生素等水溶性营养成分的流失。
③按照菜式要求加工。在对食品原料做粗加工处理时,应该根据各类菜式烹制要求合理使用原料。同时,要按照各个菜肴的烹调要求合理运用刀法,注意保持原料形状的完整,不能影响菜肴成品的外观。原料细加工时也应根据各种菜式的不同要求进行切割加工,强调厚薄均匀、粗细相等、长短一致、整齐划一。
(2)配份阶段的质量控制。配份是决定菜肴原料组成及分量的关键。配份前要准备一定数量的配菜小料,即料头。对大量使用的菜肴主、配料的控制,则要求配份人员严格按菜肴配份标准,称量取用各类原料,以保证菜肴的风味。
(3)烹调阶段的质量控制。烹调是菜肴从原料到成品的成熟环节,它决定菜肴的色泽、风味和质地等,而且“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其质量控制尤其重要和困难。有效的做法是,在开餐经营前,将经常使用的主要味型的调味汁,批量集中兑制,以便开餐烹调时各炉头随时取用,以减少因人而异时常出的偏差,保证出品口味质量的一致性。
3.菜点消费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
菜点由厨房烹制完成后交餐厅出品服务。这里有两个环节容易出差错,须加以控制。其一是备餐服务,其二是餐厅上菜服务。
(1)备餐服务。备餐要为菜肴配齐相应的佐料、食用和卫生器具及用品。加热后调味的菜肴(如炸、蒸、白灼等菜肴),大多需要配带佐料(味碟)。从经营操作方便考虑,有的味碟是一道菜肴配一至两个,这种味碟一般由厨房配制;从卫生角度考虑,有的味碟是按每个人头配制,这种味碟配制一般较简单,多在备餐时配制。如为白灼虾配美极鲜酱油碟,为刺身配制芥末味碟等。
另外,有些菜肴食用时须借助一些器具,才显得方便、雅观,如吃龙虾、吃鹅掌配塑料手套,吃蟹配夹蟹的钳子、小勺,吃田螺配牙签等。因此,备餐也应建立一些规定和标准,督导服务,方便顾客。
(2)上菜服务。服务员上菜服务要及时规范,主动报菜名,对食用方法独特的菜肴,应对客人作适当的介绍或提示。
综上所述,厨房从原料到加工到生产整个流程不同,就需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控制,才能保证菜点质量的万无一失。这些阶段的控制应强调在加工生产各阶段建立、制定一定的必要的生产标准,以控制其生产行为和操作过程。然而生产结果、目标的控制,还有赖于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全方位检查。因此,建立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是厨房产品阶段控制的有效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