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光的基本概念

光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4-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约100年前,人们已证实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与之相对应,关于光的现象也有两种,即光的波动现象和光的量子现象。波长超过可见光谱的紫色和红色两端的电磁辐射,分别称为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实验表明,当光发射和吸收时,总含有被称为“量子”的分立的能量值。一个光能量的量子称为一个光子,它所携带的能量q可由普朗克关系式给出:

1.1.1 光的基本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形态,这种能量能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在传播过程中无需任何物质作为媒介,这种能量的传递方式被称为辐射。

实践证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线的方向也就是波传播的方向。约100年前,人们已证实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光在一种介质(或无介质)中传播时,它的传播路径将是直线,并称之为光线。在另一方面,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主要显示出微粒性,即光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的二重性。与之相对应,关于光的现象也有两种,即光的波动现象和光的量子现象。

1)光的波动现象

光的电磁波波动现象认为光是能在空间传播的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实质是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所有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具有相同的传播速度c,即

img1

式中:ε0———真空的介电常数,img2

 μ0———真空的磁导率,μ0=4π×10-7(H/m)。

由此可得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2.997 925×108(m/s)。

不同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虽然都相等,但它们的振动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三者的关系为:

img3

式中:ν———电磁波的频率(Hz);

 λ———电磁波的波长(m)。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频率由辐射源决定而不随介质而变,但传播速度将随介质而变。在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v为:

img4

式中:v———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m/s);

 n———介质的折射率。

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是极其广泛的,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其特性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波段不同的电磁波是由不同的辐射源产生的,它们对物质的作用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若将各种电磁波按波长依次排列可以得到电磁波谱,如图1.1所示。

img5

图1.1 电磁波波谱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极其宽阔,而可见光只占其中极狭窄的一个波段。电磁波可见部分的波长范围约在380~780n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各种波长,都可凭眼睛的颜色感觉来加以区别。将可见光按波长从380~780nm依次展开,光将分别呈现紫、蓝、青、绿、黄、橙、红色。各种颜色的波长范围大致如下:

紫色:380~450nm;蓝色:450~480nm;青色:480~500nm;绿色:500~580nm;黄色:580~595nm;橙色:595~620nm;红色:620~760nm。

波长超过可见光谱的紫色和红色两端的电磁辐射,分别称为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紫外辐射的短波段可延伸到1nm(1~380nm),短于1nm的是X射线。红外辐射的长波段可到1mm左右,更长的波段属于无线电波的范围。虽然眼睛不能感觉到紫外和红外辐射的存在,但从生理上能感觉得到,其他特性均与可见光极相似。通常把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统称为光。

光的电磁理论可以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光的干涉、衍射和色散等。这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

2)光的量子现象

波动理论虽然能完满地描述光的传播过程,但不能正确地解释光的发射和吸收。实验表明,当光(或其他形式的电磁辐射)发射和吸收时,总含有被称为“量子”的分立的能量值。一个光能量的量子称为一个光子,它所携带的能量q可由普朗克(Planck)关系式给出:

img6

式中:q———光子的能量(J);

 υ———光子的振动频率(Hz);

 h———普朗克常数,h=6.626 2×10-34J·s。

可见,光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极小,1W的辐射功率就相当于每秒辐射出1018个光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