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围与外廓

范围与外廓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建筑群的走向与朝向方面,在山地地段,对于地形变化而言,等高线、坡轴线和坡缘线是主要的线性基准。而在坡地—平地交会转换地段,坡缘线是平地与坡地相交的边缘,这就意味着它是便于建造的地段的边界。对于建造在临近这个边缘的建筑,坡缘线一般是其群体发展走向的基准。而右侧凸出的山翼之麓的建筑群体,其走向完全依循坡缘线的线形,朝向则指向坡缘线的垂直方向。对于景观中的水体而言,最重要的线性基准当然是岸线。

5.3.1 布局、范围与外廓

在具有特定结构的景观环境中生成的建筑群,其形态一般受到景观的实体、空间及其结构的制约。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揭示,建筑聚落形态大致包括三种类型:线形、圆形和集聚形。这些基本的形态类型与特定的地段类型紧密相关。线形聚落一般出现在有明确方向和限制的地段,如峡谷、海岸、河道以及道路的沿侧(图5-35)。集簇形聚落通常出现于有中心的地段,如盆地、山丘等(图5-36)。而在开阔、无限定的大地景观中,聚落常常表现为自我封闭的圆形(图5-37)。这种建筑聚落形态和大地景观中的特定地段之间的联系被称为“缘地性(topology)”(图5-38)。(17)

img132

图5-35 线形聚落:吴江黎里

img133

图5-36 集簇型聚落

img134

图5-37 圆形聚落:丹麦

img135

图5-38 建筑群落形态与地段

在景观环境中,建筑群的范围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而且是由在整体的景观格局中确立允许建造范围,经过自身的要求与外界制约因素的相互调整与适应,在一定允许建造范围内,建筑群体的范围才能确定下来。

5.3.1.1 山地地段

郑炘教授的研究指出:建筑群体的发展趋势与山体地段的允许建造范围的形态特征相适合,是建筑与山地景观和谐共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建筑群体形态的发展趋势与所处山体地段的凸出或凹进程度有关。如果地段可以由长轴方向的部分椭圆来表示,那么建筑群体形态在较长之坡轴线的方向上有较大的发展余地,亦即凸出程度较大的山翼以及凹进较深的山坞使得建筑群体有可能在纵深的方向发展。如果地段凸出或凹进的程度较小,则可看做是短轴方向的部分椭圆,那么建筑群体有着横向发展的可能性(图5-39)。(18)

img136

图5-39 山地地段与建筑群体发展

img137

图5-40 山地地段与建筑群体外廓

至于外廓,其平面的形态可以看做是范围的进一步具体化,地段形态方面的影响也在建筑群的外廓上反映出来。在地段形态因素中,地段的边缘、地形的凹凸程度、坡度的缓急、坡轴线的走向、岸线的形状等为建筑群的范围提供了大致的规定,而与地段周边形态协调则是建筑群外廓形态的重要依据(图5-40)。

而在建筑群的走向与朝向方面,在山地地段,对于地形变化而言,等高线、坡轴线和坡缘线是主要的线性基准。人们对于山地建筑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一般而言,坡面上的建筑的走向应该与等高线平行。凯文·林奇指出:“……人工构筑,不论是道路还是建筑,只要沿等高线布置,这种构筑与起伏的地形之间总有着一种流畅自然的视觉关系。这种构筑物的基层与地面融洽地相接,其走向加强着地形……当建筑的轴线与等高线斜交布置,当然就出现更糟糕的相互关系。”(19)图5-41所示是陕西安塞的一个村庄。可以看到山坡的等高线因为人们的垦殖活动而清晰可见,每一个四方院落的朝向都基本与其所处的等高线走向保持一致。建筑群落与大地景观的结构性整合表现得非常清晰。波特拉(César Portela)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ra)近郊设计的Finisterre墓地,岩石嶙峋的岸崖和宽广的海面所形成的壮丽而庄严的大地景观引发了建筑形态的生成。建筑的形态是一组(16个)长方体盒子,每一个盒子的立面为边长3.3 m的正方形,进深为5 m,内部容纳12个墓穴。其摆放的方式是微微错落地沿着坡缘放置在向海面倾斜伸展的崖岸边,宛如是被潮水冲上海滩而留置在此。这样的排布方式使得每一个盒子的开口都能正对大海。长方体简洁、纯净、理性的形态较好的表达了墓地建筑所需要的静谧、安祥的气氛(图5-42)。

而若建筑群体沿纵向轴线展开,按上述原则定向有可能使建筑群体的纵向轴线与山体坡轴线处于同一竖直面内,这种状态对于建筑与山体的结合来说是最简明而有秩序性的(参见图5-1)。

img138

图5-41 陕西安塞的一个村庄

img139

图5-42 Finisterre墓地

而在坡地—平地交会转换地段,坡缘线是平地与坡地相交的边缘,这就意味着它是便于建造的地段的边界。相对于便于建造的平地地段而言,向上发展的坡地是一种形体上的倚靠,而向下发展的坡地则是一个开敞的、可鸟瞰的空间。对于建造在临近这个边缘的建筑,坡缘线一般是其群体发展走向的基准。同时它还包含着坡地扇面所面对的开敞空间这一方向(一般即是与坡缘相垂直的方向)作为建筑的朝向。

对于凹形谷地而言,一般主导性的方位就是凹型地段开口指向的方位(图5-43);如果地段内凹较浅而开口处又很宽,对于规模较小的建筑群来说,其定向的可能性也就多一些,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群往往居地段之一隅,其定向可以直接参照邻近局部山体的形态,如可以与山坡的等高线方向一致,也可以与两侧山体前伸的部分发生关系。有些凹型地段,凹处不止一处,形态较为复杂,建筑的定向不仅仅要考虑与山体坡轴线的关系,而且还要顾及与开口处的关系,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开口的方向(图5-44)。

img140

图5-43 凹形地段的方向潜势

img141

图5-44 较为复杂的凹形地段的方向潜势

图5-45为西藏德格经院,其中鲜明地显示出山麓地段建筑群体与景观的结构性整合:左侧狭长谷地中的建筑群体的范围和走向、朝向都以这个凹形空间的开口方向为基准。而右侧凸出的山翼之麓的建筑群体,其走向完全依循坡缘线的线形,朝向则指向坡缘线的垂直方向。

img142

图5-45 德格经院

5.3.1.2 滨水地段

在滨水地段,建筑群体的发展趋势同样应当与地段的允许建造范围的形态特征相适合,以期获得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存。对于景观中的水体而言,最重要的线性基准当然是岸线。水体与水岸相接的岸线从形态上至少提示出两个主要的方向:沿岸线伸展的方向和与岸线垂直的方向(亦即水岸的纵深方向)。沿岸线伸展的方向意味着陆地与水面的相互展现;而岸线纵深的方向则意味着陆地向水面趋近。在相对于水岸纵深方向,滨水地段建筑展开的范围主要受到地段周边形态的制约,与山地相似。在面向水面方向,由于在水面上进行建筑营造的代价较大,一般情况下岸线就是建造范围的边界。因而建筑展开的范围受到岸线形态的制约,这是滨水地段建筑展开的范围的主要特征(图5-46)。

img143

图5-46 滨水地段与建筑群体外廓

具体来看,在平直岸线地段上,建筑有沿岸线横向发展的可能性。岸线与其纵深方向形成了相互垂直的参照系,与大多建筑受正交网格控制是完全契合的。建筑主要沿水岸方向横向展开,尤其是在线形水体沿岸,建筑与水体展开的趋势十分吻合。

岸线凸出程度较大的地段使建筑在纵深方向有发展的可能性,而凹形岸线地段上建筑一般不得不沿岸线布置。当地段包容度较小,建筑不得不占满地段的大部分时,建筑外廓有时会与岸线完全吻合。建筑有时也会突破岸线的限制而发展到水面上,这可能是因为地段的包容度过小,无法容纳建筑的规模;也有可能是出于创造与水面更亲近的建筑形象和空间的目的。

在凸形与凹形岸线地段,建筑定向的基准主要是岸线的切线和法线。当岸线线型凸出、凹进的曲率相对建筑规模而言较小时,受正交格网控制的建筑的线型与岸线是基本平行的;而当岸线线型的曲率较大,亦即地段凹进和凸出的程度较大时,弧度较大的曲线与建筑的直线线形就较难相容,此时弧形岸线的法线尤其是弧度变化较大形成的椭圆的长轴方向(亦即凹形地段的开口方向和凸形地段的顶端方向)就成为主要的定向基准。可以看到,这一方向也是地段的主要空间指向。一些水陆交错间杂的区域,陆地与水域的关系较为复杂,地段的包容度一般较为有限,其性质也难以判定,往往相对于某一相邻水面呈现凸形,相对于另一相邻水面则呈现凹形。此时建筑的定向则要以地段可建造区域的形态作为依据,其主要的伸展方向一般与陆地的主要长轴一致,当长轴线呈现曲线形态时,建筑也往往以曲线的形态与之协调。伦佐·皮亚诺设计的让-玛丽·吉芭欧文化中心位于近海水陆交杂的堡礁区域,建筑所在的陆块面积不大,呈梭形,建筑伸展的方向即与陆块的长轴方向吻合,这也是十分自然的。而当水体界域较小,建筑群落规模较大时,建筑就可能围绕水体而建,每栋建筑的定向都依据所处的岸线走向,从而形成建筑的主界面沿水体展开环绕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