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轻盈空透的形象意向
滨水建筑的造型意象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水体本身透明性的回应,水体本身的透明性和折反射作用使得它具有空透、非实体化的视觉特征;一是保持水面开阔疏朗的空间界域的连续性,避免其实体在视觉上对于水面空间界域的遮挡。因而与水体景观的形象风貌相呼应,在滨水景观中,建筑一般呈现轻盈空透的形象意向,以图与整体的景观风貌整合为一。
在玻璃作为建筑材料得以广泛运用之前,建筑形象的非实体化主要是通过纤细的支柱和舍弃侧向围护来达成,将实体的建筑构成要素减至最少,观看者的视线得以贯通,从而形成了廊、亭、榭、轩等建筑形态。我们在描述和形容传统建筑的这些类型时常常运用“通透”、“空灵”这样的词汇,正是在描述它们非实体化的形象特征(图6-33)。传统建筑的这种形象处理手法在今日都有丰富的发展与变体。无疑,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特定的气候条件或较低的小环境要求。
图6-33 若尔盖花湖上的凉亭
而当玻璃广泛运用于建筑之后,我们得以在达成建筑实体的消解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合乎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兰德尔(Brookes Stacey Randall)设计的用作观景的“水榭”位于泰晤士河畔林木繁茂的水岸地段,建筑本体是一个可称之为“极简”的长方体,与河岸成90度垂直,并从河岸上悬挑向水面。由于四壁都采用了通透的玻璃材质,这个玻璃盒子仿佛失去了实体感,只余下顶板和底板漂浮在泰晤士河的柔波上(图6-34)。谷口吉生设计的东京湾葛西临海公园水族馆是一个直径100 m的圆盘,入口位于其顶部,呈现一个完全透明的半球形,四周围绕着主体建筑屋顶形成的水池。这样的处理使得人们在入口广场处只看得到四周仿佛与大海形成一体的水面和那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穹顶,宛若大海上的一滴水珠(图6-35),当水池中的喷泉喷出水雾时,玻璃穹顶就像海市蜃楼般缥缈升腾。
图6-34 Brookes Stacey Randall设计的“水榭”
图6-35 东京湾葛西临海公园水族馆
建筑非实体化的极端做法是Diller+Scofidio设计的位于瑞士Yverdon-les-Bains的“云(The Cloud)”。这是一个搭建在湖面上的钢结构的观景台,其中设置了一套复杂的喷水系统,当其运作时,从喷嘴中喷射出的水雾将这个钢构筑物笼罩在其中,成为水面上的一团缥缈的云。在特定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条件下,将“非实体化”做到了极致(图6-36)。
图6-36 “The Cloud”
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非实体化的意象只能在建筑的局部实现,这就使得滨水建筑中列柱、空廊和玻璃材料的运用十分常见,另外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削、挖空、悬挑等处理也能达到弱化其实体感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