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外”的连续性

“内”“外”的连续性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作为栖息地和人居环境,建筑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景观的一个局部,在此意义上并不存在建筑与景观的对立关系,只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而建筑内、外之隔,一般便被认为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分野。以建筑为基点的空间上的内、外分野同时意味着主体的控制性的差异。因而自然的,封闭的建筑内部空间开始向外部开放。从空间体验的角度,建筑与景观之间达成了更大程度的流通性和连续性。

7.2 “内”“外”的连续性

尽管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作为栖息地和人居环境,建筑是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景观的一个局部,在此意义上并不存在建筑与景观的对立关系,只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但这种理解更多的还是就外在的实体形态而言。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习惯于将建筑表皮之外视为景观空间之始,而建筑内部的空间则是一个内在的、不属于景观的独立世界。因而建筑内、外之隔,一般便被认为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分野。

以建筑为基点的空间上的内、外分野同时意味着主体的控制性的差异。建筑之内是人工营造的场所,是为人所完整控制和把握的领域,是内在的场所,是具有防卫性的、可提供庇护的地方;而建筑之外则是未经或较少经主体所触及、把握和控制的领域,或许在历史的早期,还意味着生存的危险。由此,形成了内与外的分野。这种分野是建筑的基本属性。无论是“原始棚屋”模型或是维托里奥·格里高蒂(Vittorio Gregotti)所谓的“原始标记”模型,建筑本质上就是从自然中分隔出来的庇护所,是荒蛮中建立的人工化秩序。(10)

在许多场合下,内与外之间明确的隔绝是可以理解或是必需的:例如出于防卫性的要求而形成的高墙深院,或是由于建筑技术限制而造成的敦厚封闭的外墙,仅有小小的窗洞可供内外之沟通,或是出于宗教或精神上的要求而专注于一个内在世界的营造。而此时从空间体验的角度来说建筑与景观是相对脱离而相互独立的。这种缘于控制性的内、外分野在中西方建筑历史上都是共通的。欧洲传统的敦实封闭的砖石建筑自不必言。尽管人们往往以为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结构框架体系而利于内外空间流通,但这种空间的流通许多时候仍然是内向的(朝向院落)。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以来,更彻底地打破建筑内与外之间的界限成为诸多建筑师基本的、主动的(甚至是有些过度)的追求。从控制性的角度来理解,人们自文艺复兴以来消除了对于未被探索的自然的恐惧,并重新唤起了对自然美的热情。人们对于外部的、非人工化的世界获得了更多的把握和控制,并且乐于欣赏和亲近。因而自然的,封闭的建筑内部空间开始向外部开放。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这种开放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从空间体验的角度,建筑与景观之间达成了更大程度的流通性和连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