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 信令协议的体系结构
ATM信令协议采用OSI的分层结构。图9.34分别规定了用户网络接口(UNI)和网络网络接口(NNI)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宽带信令协议结构。
图9.34 ATM宽带信令协议结构
ITU-T在UNI上分为两种信令访问结构:点到点信令结构和点到多点信令访问结构。
在点到点信令访问结构中,在用户侧的信令端点根据用户网络结构可以是单个终端也可以是智能终端。信令端点通过一条永久建立的虚信道(VC)来连接,利用该信道可以为用户提供呼叫建立和释放。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有信元信令来管理其他信令的关系。图9.34的左边给出了这两种信令访问结构的协议构造。
在NNI上,可以用已有的7号信令或利用ATM网络传输信令消息,其信令协议表示在图9.34的右边。ITU-T将B-ISUP的功能划分为3个能力集(CS):CS-1支持基本承载业务和用户补充业务及与N-ISDN的互通;CS-2支持可变比特率业务,并将呼叫与连接控制分离;CS-3支持多媒体业务和分配性业务。很明显,再次使用7号信令可以加快建立B-ISDN的实用化进程,但是利用ATM传输网络来传输信令可充分利用ATM技术的优点。因此,基于ATM的信令传输网络可能是未来的最佳选择。对于基于ATM的信令传输,OAM协议管理两交换机之间的SVC,因而在NNI上不再需要元信令。
图中各层的基本功能如下:
(1)物理层(PL):主要提供有效信元的传送,如实现速率耦合、信头差错控制、信元定界、扰码以及提供比特适配物理载体的功能,详见I.432建议。
(2)ATM层:对ATM信令实现信令虚信道的连接(VCC)和释放,以采用固定长度来传递各种信令信息。在UNI的用户接入信令中,除完成上述功能外,对点到多点的虚拟信令信道连接,还必须包括元信令,以实现SVCC的分配、检测和释放等管理功能,详见ITU Q.2120建议。
(3)信令ATM适配层SAAL:为了支持B-ISDN信令业务,必须在ATM层的基础上附加信令的ATM适配层,构成OSI层次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功能。SAAL是将高层各种业务的协议数据单元(PDU)作为SAAL的业务数据单元(SDU),并将其分割为固定长度为48字节的信息块,作为ATM层的SDU,装入信元的信息字段,并完成逆过程。
(4)Q.2931用户应用层:在UNI的高层是用户呼叫的建立和释放及用户补充业务等程序,详见Q.2931和Q.2951等建议。
(5)MTP:完成CCITT号信令方式中消息传递部分(MTP)的三级信令网功能,详见有关7号信令建议。
(6)B-ISUP(Q.2761~Q.2764建议):规定了局间宽带ISDN业务呼叫的建立和释放及用户补充业务的信令程序。它可以应用于国际和国内的B-ISDN网络,在转接节点,B-ISUP可以支持1992年版本规定的N-ISUP提供的业务。若国内B-ISUP中有国际B-ISUP未规定的业务,可以引入新的编码以满足国内特定业务的要求。ITU-T有关用户补充业务由Q.2730规定,B-ISUP和N-ISUP的配合由建议Q.2660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