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下一代网络的分层结构
可以看出,下一代网络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并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实体,各实体间采用开放的协议或应用编程接口(API),从而打破了传统电信网封闭的格局,实现多种异构网络间的融合。下一代网络的体系通过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来实现相对独立业务体系,使得上层与下层的异构网络无关,灵活、有效地实现了业务的提供,从而满足了人们对多样的、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可以说,下一代网络完全体现了业务驱动的思想和理念,很好地实现了多网的融合,提供了开放、灵活的业务提供体系。图11.1为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介绍。
下一代网络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接入层、媒体层(即传输层)、控制层以及业务/应用层。图11.1具体说明了这种结构,各层的功能如下:
1)接入层
该层主要提供各种网络和设备接入到核心骨干网的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信令网关、媒体网关和接入网关等多种接入设备。它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不同业务的接入,并实现信令和媒体信息格式的转换。其中信令网关负责No.7信令网消息的转换,消息由多媒体传送协议(MTP)承载转换为由IP承载,并将信令消息经IP网发送给软交换。媒体网关负责适配功能,具体有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IP中继网关、异步转移模式(ATM)媒体网关、无线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同时还可以直接和H.323终端、SIP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媒体接入网关在软交换的控制下,实现相互间的通信。接入设备应能向上连接高速传输线路,向下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口。
SG—信令网关 SCP—业务控制点
TG—中继网关 INAP—智能网应用部分
AG—接入网关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IP PBX—基于IP技术的程控用户交换机 RADIUS—远程鉴别拨入用户服务
IAD—综合接入设备 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
WAG—无线接入网关
图11.1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2)媒体层(或叫做传输层)
媒体层有两个功能:
(1)传送功能
引用一个面向分组交换的网络来传送各种信息流,实现语音/数据/视频/其他多媒体业务的融合。
(2)转换功能
通过转换功能,语音就能通过面向数据业务的分组交换网来传输。换言之,媒体层的特定设备将来自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网的语音进行分组化处理,反之亦然,从而使得语音和数据间能彼此兼容。
3)控制层
控制层负责为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传输进行的路由判断和数据转发的功能,它是网络的交换核心,目的是在媒体层基础上构建端到端的通信过程,它负责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保持、释放等功能以及呼叫控制、呼叫的路由、信令互通、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控制层的核心设备将会是软交换。通过软交换设备所提供的各种协议,在信令网关和媒体网关的配合下,实现与现有不同类型网络的互通,主要功能包括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业务交换、资源管理、用户认证、SIP代理等。
4)业务/应用层
该层是一个开放、综合的业务接入平台,在电信网络环境中,智能地接入各种设备,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该层是软交换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通过设置各种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业务逻辑,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使得业务的提供和呼叫控制相分离,在软交换设备和应用服务器之间定义了相关的协议或者API,例如SIP,JAIN或者Parlay应用编程接口。主要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附加的增值业务,包括传统智能网上的和新的IP网上的SCP、数据库、用户身份认证、授权和计费协议(AAA)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其中,应用服务器提供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API),方便业务的开发和提供。
下一代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使得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发展更新的业务需求,也使得网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