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典型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典型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圆表面C的轴心线是设计基准,其尺寸公差等级很高,为IT5级,表面粗糙度很细,其值为Ra0.4μm,圆度和圆柱度都很高,均为0.004mm。这是因为箱体孔采用研磨或镗磨作最终加工,加工时既要达到孔的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还要达到孔的尺寸精度,这样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因一项要求达不到而报废。这样虽增加磨削外圆时的难度,但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磨削外圆时,圆度、圆柱度和表面粗糙度都不难达到,尺寸精度也比加工孔容易控制。

4.3 典型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

4.3.1V带轮的加工工艺

1)V带轮的技术条件分析

V带轮见图4.17。其技术条件和结构特点如下:

img244

图4.17 V带轮

(1)零件的外形呈台阶状,三级大外圆上各有两条宽13.4mm、深12.5mm的38°V形带槽,小外圆上有七条宽3.8mm、深4mm的38°V形带槽。

(2)左端img245内孔为基准孔,因是基轴制过渡配合的孔,内装滚动轴承。V带轮靠滚动轴承在轴上空转。右端内孔为img246,虽未标注与基准孔的同轴度要求,但在加工时应控制两孔同轴,否则在装配时会产生困难。

(3)零件外形阶台长度尺寸分别为60mm、100mm、140mm和180mm,相互之间的距离均为40mm。

(4)零件为HT200铸铁件,加工余量较多。

(5)各V形带槽两侧面对φ68J7基准孔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均为0.1mm。加工时应保证达到要求。

(6)除φ68J7基准孔的表面粗糙度值为Ra 1.6μm外,其余均为Ra 3.2μm。

2)V带轮的加工工艺分析

(1)加工方式的确定 该零件在小批生产情况下应采用工序相对集中的方式加工。

①坯料为铸铁件,加工余量多且外圆直径较大,整个零件较为笨重,应减少工件搬运和装夹的次数。

②零件尺寸较多,若工序分散,则不利于保证各部分尺寸。

③零件相互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位,应尽量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如φ68J7内孔和内端面。

(2)主要精度尺寸的加工工艺分析

img247内孔为基准孔,是该零件的设计基准、装配基准和测量基准,其孔径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必须达到图样要求。

②为确保V带槽两侧面对φ68J7内孔轴线的斜向圆跳动误差在公差范围内(小于0.1mm),在车削前必须进行正确的找正和装夹。

③在车削38°V形带槽时,因槽较宽且深,可先用直槽刀车至槽底,再用成形刀车削。如车削时产生振动,可调整切削用量或用辅助工具支撑,如图4.18所示。

img248

图4.18 用辅助工具支撑车削V形带槽

img249

图4.19 用百分表定位

④车削右端38°小V形带槽时,为确保V形带槽中心距4.8±0.05mm,可用成形刀车削。当第一条槽(至端面距离6.2mm)车好后,可移动小滑板根据百分表读数定位,车削以后各槽,如图4.19所示。即车好第一条槽后,退出中滑板并保持原轴向位置,移动小滑板4.8mm(读数通过百分表获得)车第二条槽,以后各槽均用此法依次车削。

3)V带轮的加工工艺过程

V带轮的加工工艺过程见表4.2。

表4.2 V带轮的加工工艺过程mm

img250

续表4.2

img251

4.3.2 钻床主轴套的加工工艺

1)钻床主轴套的技术条件分析

钻床主轴套见图4.20。其结构特点如下:主轴套中间安装钻床主轴,在两端φ75H6孔内安装轴承,轴承内孔与主轴轴颈相配合,用来支承主轴并保证主轴的回转精度。在套的外圆表面上铣成平面,并铣出齿条与主轴箱中的齿轮相啮合(见图3.15),由齿轮带动齿条,使主轴套与主轴实现机动或手动进给。主轴套外圆与主轴箱体孔相配,要求主轴套既能在上下运动时无阻滞,又要在主轴旋转时不产生晃动,以保持主轴的回转精度。所以,对主轴套外圆φ90h5要根据主轴箱体孔的实际尺寸进行配磨,保证装配间隙在0.01~0.015mm范围内。

主轴套的主要技术条件分析如下:

(1)外圆表面C的轴心线是设计基准,其尺寸公差等级很高,为IT5级,表面粗糙度很细,其值为Ra0.4μm,圆度和圆柱度都很高,均为0.004mm。这些技术条件都是为了保证与主轴箱体孔的配合精度和运动平稳。

(2)两端φ75H6孔与基准C的径向圆跳动为0.015mm,圆度和圆柱度均为0.005mm,表面粗糙度值为Ra0.8μm,这些技术条件都是为了满足安装角接触球轴承和深沟球轴承的要求,以保证主轴的回转精度。孔的内端面与基准C的端面圆跳动为0.01mm,因为这两处端面都是推力轴承的安装基准,它的精度直接影响主轴的轴向窜动。

(3)中间φ55孔的两端3×60°和2×60°倒角是工艺基准,专为精磨φ90h5外圆时用顶尖式心轴而设计的,以保证两端内孔与外圆有很高的同轴度。

img252

(4)齿条的齿面与基准C的垂直度要求为0.02mm,这项技术条件是保证齿轮与齿条啮合时接触良好,并使传动平稳。

2)钻床主轴套的加工工艺分析

(1)毛坯的选择

钻床主轴套的内孔较大,长度也较长。若采用实心棒料,则孔的加工工作量较大,既费材料又费工时,现采用厚壁无缝钢管制造,虽然原材料的价格提高,但总的成本还是低的。根据零件尺寸查钢材手册,选用φ95×24的45钢无缝钢管,其规格表示外径为φ95、孔径为φ47(壁厚24mm)。

(2)加工阶段的划分

加工阶段也是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来划分,该零件虽然只要求调质热处理,但因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为了避免粗加工时产生的内应力引起变形,故需增加除应力处理。

在调质处理前为粗加工阶段,调质后至除应力处理前为半精加工阶段,除应力处理后为精加工阶段。

(3)保证内孔与外圆同轴度的加工工艺

先粗车外圆,以外圆为基准加工孔和孔口倒角,再以孔口倒角为基准半精车外圆,然后以外圆为基准半精车内孔。磨削时,同样以孔口倒角为基准,粗、半精磨外圆,再以外圆为基准粗、精磨内孔,最后以孔口倒角为基准精磨外圆。即反复以外圆和孔口倒角为基准,加工内孔和外圆,同时磨外圆前需研磨孔口倒角,这样用多次反复相互作为基准逐步减小加工误差的方法,使内孔与外圆达到很高的同轴度要求。

3)钻床主轴套的加工工艺过程

钻床主轴套的加工工艺过程见表4.3。

表4.3 钻床主轴套的加工工艺过程mm

img253

续表4.3

img254

制订工艺过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当外圆和内孔尚未加工到尺寸要求,铣平面、铣齿条和车槽时,应将高度或深度尺寸加上外圆或内孔半径上的余量。

(2)精磨φ90h5外圆时,用顶尖式心轴装夹,因接触面较狭,所以加工精度(同轴度)不太高,但该零件两端φ75H6孔与φ90h5外圆的径向圆跳动要求0.015mm,完全可以达到。如果要求高需用图4.11的专用心轴,要求更高则需用图4.12的密珠心轴。

(3)主轴套外圆φ90h5与主轴箱体孔的配磨,应根据箱体孔的实际尺寸,配磨φ90外圆以保证间隙为0.01~0.015mm。配磨后两件均需打上印记并同时入库,不能搞错。

外圆与孔的配磨,一般都以孔为基准尺寸来配磨轴。这是因为箱体孔采用研磨或镗磨作最终加工,加工时既要达到孔的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还要达到孔的尺寸精度,这样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因一项要求达不到而报废。采用按孔实际尺寸配磨轴,就可在加工孔时,放宽尺寸精度,容易达到加工要求而提高生产率。这样虽增加磨削外圆时的难度,但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磨削外圆时,圆度、圆柱度和表面粗糙度都不难达到,尺寸精度也比加工孔容易控制。但对于外圆不需再加工的零件(如滚动轴承等),只能以外圆实际尺寸来配磨(或研磨)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