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箱体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各种箱体的加工工艺过程虽然随着箱体的结构、精度要求和生产批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共同特点。例如,主要是平面和孔系加工,所以在加工方法上有共同特点:结构形状一般都比较复杂,壁厚不均匀,加工精度不易稳定。因而在安排工艺过程时,既要考虑到原则问题,也要考虑到共同的特点。
1)先面后孔的加工程序
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这是箱体零件加工中的一般规律。因为在箱体加工中,孔的加工比平面加工困难得多。以孔为粗基准划线或大量生产时以毛坯孔定位,先加工平面,再以平面为精基准加工孔,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孔的加工余量较为均匀,而且为孔的加工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精基准。而且由于箱体上的支承孔一般都分布在箱体的平面上,先加工平面,切除了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及夹砂等缺陷,可减少钻孔时引偏钻头;扩孔或铰孔时,可防止刀具崩刃;加工时对刀调整也比较方便。
2)粗精加工分阶段进行
因为箱体的结构形状较复杂,主要表面的精度要求高,粗、精加工分开进行,可以消除由粗加工所造成的内应力、切削力、夹紧力和切削热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有利于保证箱体的加工精度。还可以在粗加工时及时发现铸件毛坯内部的缩孔、气孔、夹砂等缺陷,以免浪费加工工时。并可合理使用机床,既发挥了粗加工机床的切削效率,又可保护精密机床的精度。
当单件或小批生产以及工件精度要求不高时,为了减少安装次数,有时也往往将粗精加工工序合并在一起,但应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来保证加工精度。如粗加工后松开工件,然后再用较小的夹紧力将工件夹紧,使工件因夹紧力而产生的弹性变形在精加工之前得以恢复;粗加工后待工件充分冷却后再进行精加工;减少切削用量,增加走刀次数,以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
3)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
箱体零件因结构较复杂、壁厚不均匀,铸造时形成了较大的内应力。为了消除铸造内应力,以保证箱体加工精度的稳定性,应对铸造毛坯进行一次人工时效处理。人工时效的工艺规范一般为:均匀加热到530~560℃,保温6~8h,然后以每小时小于或等于30℃的速度随炉冷却,出炉温度应小于或等于200℃。对精度要求很高或形状特别复杂的箱体,在粗加工后应再安排一次人工时效处理,以消除粗加工所造成的内应力,进一步提高箱体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4)合理选择定位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箱体零件的粗基准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在保证各加工面都有加工余量的前提下,应保证主要孔的加工余量尽量均匀;
②装入箱内的齿轮、离合器等旋转零件,应与箱壁有足够的间隙;
③注意箱体的必要外形尺寸。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通常是以箱体上的主要孔作为粗基准。当大量生产时,由于毛坯精度较高,可直接用夹具以毛坯孔定位;在单件或小批生产时,通常先以主要孔为划线基准,加工时根据划线找正。这样可以保证主要孔的加工余量均匀,同时其它加工表面的余量,也可在划线时得到借正。
(2)精基准的选择
箱体零件的精基准选择,通常从基准统一原则出发,使具有相互位置要求的大部分加工表面,尽可能用同一组定位基准。这样就可避免因基准转换过多而带来的累积误差,有利于保证箱体零件各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同时,由于多道工序采用同一基准,使所用的夹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可减少夹具设计和制造的工作量。通常箱体零件加工时,选择装配基准面作为精基准。这样可使加工基准与装配基准统一,减少部件装配后精度的误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