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磨床头架的装配工艺过程

磨床头架的装配工艺过程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应注意预紧力不能过大,否则会使轴承发热并增加磨损,寿命将显著下降,该磨床头架主轴轴承的预紧力规定为98N。为防止因采用带传动而使主轴弯曲变形,V带轮8和13均采用卸荷装置。装好罩壳后用于转动电动机上V带轮,检查罩壳是否与拨盘或带轮相擦,若有发生,须进行修整,否则在磨削工件时,将会产生振动,在工件表面形成振痕,影响磨削质量。

9.5 磨床头架的装配工艺过程

9.5.1 磨床头架结构分析

头架由底座、体壳、主轴及其传动装置等组成。头架体壳在底座上可沿逆时针方向回转0°~90°之间的任意角度,并由T形螺钉固定。

头架主轴在工作时直接支承工件,因此,主轴及其轴承应具有较高的回转精度和刚度。如图9.11所示,头架主轴4装在前后两组角接触球轴承上,它们都采用面对面的排列方式,即轴承外圈的狭边相对。通过修磨隔圈2、3和5,使轴承预紧。头架主轴轴承实现预紧的方法是修磨内、外隔圈,使内隔圈宽度稍大于外隔圈宽度,然后在装配时,从轴向把轴承外圈压紧,使轴承内外圈之间发生轴向相对位移,将滚珠与内外圈滚道压紧。滚动轴承经压紧后,不仅消除了轴承中原来存在的间隙,而且还在接触处产生微量弹性变形,使轴承的旋转精度和刚度都有所提高。但应注意预紧力不能过大,否则会使轴承发热并增加磨损,寿命将显著下降,该磨床头架主轴轴承的预紧力规定为98N。

img416

(a)

img417

图9.11 头架主轴部件

主轴的轴向定位由前支承中的两个轴承实现,作用在主轴上的轴向力,通过轴承外圈、套筒、补偿垫圈1和法兰盘16传至体壳11。

主轴前端有精密的4号莫氏锥孔,用于安装前顶夹或其它夹具。

为防止因采用带传动而使主轴弯曲变形,V带轮8和13均采用卸荷装置。V带轮8用两个滚动轴承安装在头架体壳11上;而V带轮13则用两个滚动轴承安装在法兰盘16上。

中间轴10装在偏心套9内的轴承上,两端都装有V带轮。用一端带螺纹的铁棒旋入螺孔12中,转动偏心套9,可调整主轴与中间轴之间的V带张紧力。电动机带轮与带轮13之间的V带张紧力,可通过移动电动机底板进行调整。

用顶尖装夹工件进行磨削时,主轴必须固定不转。为此可拧紧螺钉14,使其顶紧主轴后端的摩擦圈15,将主轴制动。此时工件由装在拨盘7上的拨杆经夹头带动旋转。

用卡盘装夹工件进行磨削时,需拧松螺钉14,使主轴能自由转动。此时将法兰盘19的锥柄装入主轴锥孔中,用拉杆17拧紧,通过拨盘上的拨杆18,即可带动卡盘和主轴一起旋转,如图9.11(b)。需卸下卡盘时,应先拧松拉杆17,然后在拉杆尾部敲击一下,再拧下拉杆,即可卸下卡盘。

如果工件本身具有4号莫氏锥体(如顶尖),则可直接插在主轴锥孔中,同时装上拨块20,通过圆销21带动主轴旋转,如图9.11(c),但此时应注意,必须拧松螺钉14。

根据头架结构,可划分为主轴系统组件、中间轴和偏心套组件、卸荷V带轮组件和拨盘带轮组件几个独立装配单元。在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各组件单独装配,然后将各组件装在体壳内进行部件装配。

9.5.2 头架的装配技术要求

1)头架主轴精度

用4号莫氏量棒插入主轴锥孔,用千分表测量。

(1)径向圆跳动

要求近主轴端处小于等于0.007mm;离主轴端150mm处小于等于0.01mm。

(2)轴向窜动

要求小于等于0.005mm。

2)前后轴承的装配要求

主轴前后两组角接触轴承,须用工具预加负荷,负荷为98N,测量出轴承内外圈高度差,研配内外隔圈,要求隔圈的平行度误差小于0.003mm。

3)V带轮装配要求

各相对V带轮的槽应对齐,要求误差不大于1mm。

4)V带装配要求

主轴前后三条V带(A787)的长度应选择一致,调整后松紧适当。

9.5.3 组件装配

1)主轴系统组件装配

(1)零件清洗和整修;

(2)用千分尺测量主轴轴肩厚度,如图9.12所示;

img418

图9.12 用千分尺测量主轴轴肩厚度

图9.13 用预加负荷测量轴承端面差

(3)用测量工具和杠杆式百分表测量轴承端面差,测量时,须加重为98N的预加负荷,如图9.13所示,并将测量结果用电笔或用硫酸铜溶液写在轴承表面;

(4)根据测量数据配磨内外隔圈;

(5)在研磨平板上研磨内外隔圈平面,要求两面的平行度误差在0.003mm内;

(6)将角接触球轴承、内外隔圈和中间套按顺序装在主轴上,见图9.14。

img420

图9.14 磨床头架主轴系统组装

img421

图9.15 中间轴和偏心套组件装配

2)中间轴和偏心套组件装配(图9.15)

(1)零件清洗和整修;

(2)修配中间轴两端和V带轮的键槽,配入平键,键与键槽应配合紧密,不可有明显间隙,但不能太紧,双手稍用力即能将带轮拉出;

(3)试装中间轴左端圆螺母和偏心套孔的两螺纹端盖。要求用锁紧扳手拧紧到底,若发现螺纹配合太紧或拧不动时,可用三角锉刀修锉外螺纹,或用铜棒轻轻敲击,边敲边拧;

(4)在右端V带轮螺孔中装入钻套,配键一起装入中间轴上,用钻头在中间轴上钻出定位窝;

(5)将滚动轴承压入中间轴两端,涂上润滑脂后装入偏心套孔内,再装入两端螺纹端盖;

(6)装两端V带轮,分别用圆螺母和紧定螺钉固定。

img422

图9.16 卸荷V带轮组件装配

3)卸荷V带轮组件装配(图9.16)

(1)零件清洗和整修;

(2)在法兰盘左端试装开槽圆螺母、端面带孔螺母和螺杆,若螺纹配合太紧,应作修整;

(3)将V带轮套在法兰盘上,用弹性挡圈装拆钳装入弹性挡圈;

(4)将滚动轴承和内外隔圈装入V带轮孔内,装上端盖和圆螺母;

(5)把螺杆旋入法兰盘螺孔中,并装上开槽圆螺母。

9.5.4 头架部件装配

1)零件清洗和整修

2)装主轴前端V带轮

将一组滚动轴承和内外隔圈装入V带轮孔内的V带轮组件,压入体壳上。

3)装主轴系统组件

将主轴系统组件压入体壳主轴孔中,如图9.17(a)所示。

4)装前、后轴承盖

先用螺钉固定前轴承盖、后端装入补偿垫圈和后轴承盖,均匀拧紧螺钉使后轴承盖与体壳端面平行,因补偿垫圈较厚,轴承盖与体壳端面间一定有较大间隙。用塞尺测量出间隙大小(图9.18),然后拆下轴承盖,配磨补偿垫圈后再装配,见图9.17(b)。

5)配磨补偿垫圈

磨削量应比测量间隙小0.02~0.03mm,使后轴承盖能保证压紧补偿垫圈和轴承外圈,补偿垫圈两平面的平行度误差应控制在0.003mm内。

img423

(a)

img424

图9.17 磨床头架部件装配过程

6)装中间轴和偏心套组件

如图9.17(c)所示,要求右端V带轮与上面被传动V带轮的三角槽对齐,误差不大于1mm,可调节两端的圆螺母来达到此要求。然后装上两根V带,其松紧程度要求应一致。

7)装卸荷V带轮和拨盘

如图9.17(d)所示,在主轴左端装上卸荷V带轮组件,右端用螺钉固定拨盘,同样使滚动轴承外圈压紧受力,用0.03mm塞尺不能插入拨盘与V带轮间的接触面,即符合要求,见图9.18。

img425

图9.18 用塞尺测量间隙

img426

图9.19 测量头架主轴精度

8)测量主轴精度

擦净主轴锥孔和4号莫氏量棒表面,将量棒插入主轴锥孔,用千分表测量,如图9.19所示。测量时,用手均匀地转动主轴。

(1)径向圆跳动

要求近主轴端处小于等于0.007mm;离主轴端150mm处小于等于0.01mm。为防止量棒本身误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须取下量棒,转180°后插入再测量一次,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2)轴向窜动

要求小于等于0.005mm。测量时,在量棒中心孔涂润滑脂,粘住一粒滚珠,用平测量头千分表进行测量。

若发现测量精度超差,首先应检查后端盖是否压紧补偿垫圈,其次检查前后轴承所配研的内、外隔圈是否装错或尺寸不对,必要时须检查主轴锥孔与主轴颈的同轴度误差。

9)装电动机

先将V带轮装在电动机轴上,再装上电动机,以卸荷V带轮为基准,用钢直尺调整电动机上带轮位置,然后拧紧紧定螺钉,装上V带。

10)装前后罩壳

装好罩壳后用于转动电动机上V带轮,检查罩壳是否与拨盘或带轮相擦,若有发生,须进行修整,否则在磨削工件时,将会产生振动,在工件表面形成振痕,影响磨削质量。

11)接通电源

12)试车

试车时,应以最高转速运转1h,测量轴承温度是否超过规定,再复量主轴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