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中传统窑居建筑原型

关中传统窑居建筑原型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渭北台塬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地坑窑,靠山式窑及独立式窑。独立式窑院中,顺窑是院落的核心建筑,一般是长辈的住所,东窑为上,西窑为下。关中独立式窑洞根据的结构营造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土基窑洞和砖窑洞。窑洞建筑的形态特征最突出的莫过于和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三种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又各有特色。靠崖式窑居建筑巧借黄土沟崖,顺应地势,建筑体镶嵌在黄土崖内,仅有窑脸外露。

2.1.2 关中传统窑居建筑原型

关中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渭北台塬(见图2.5),处于中国窑洞区划的陇东窑洞区,包括渭南市域北部、铜川市、咸阳市域北部、宝鸡市域西北部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根据实际考察及部分地区1968年万分之一地形图分析,渭北台塬窑居住区的分布情况基本如下:合阳县几乎没有;韩城市较少,主要集中在辖域北部黄龙山脉南边沿部;其余地区绝大部分村落均属窑居住区。

渭北台塬的窑居类型,囊括了窑居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地坑窑,靠山式窑及独立式窑。从历史上看,该地区主要以地坑窑最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其次是靠山式窑(主要分布在所有沟壑区及塬区小型冲沟中),独立式窑略少。

img31

图2.5 渭北台塬地貌状况照片

从今天的窑洞类型分布来看,渭北台塬西部地区主要以地坑窑(主要分布在塬区)为主,兼有靠山窑(主要分布在沟壑区或塬区的小冲沟内),大量原窑居住区正逐步向房居住区演变,在陕西境内主要包括长武县、彬县、旬邑县、陇县、永寿县、乾县、礼泉县、淳化县;东部地区主要以独立式窑洞为主体窑居形式(主要分布在塬区,近年来沟壑区也大量发展),兼有靠山窑(主要分布在沟壑区)。主要分布在澄城县、白水县、铜川市及耀县,尤以澄城、白水、铜川为多,特殊的仅蒲城县及富平县多以地坑窑为主。

渭北台塬窑居类型的分布或不同地区对窑洞类型的选择主要受三个因素决定:

其一、地区地形地势条件。塬区发展地坑窑及独立式窑,沟壑区发展靠山式窑。

其二、家庭经济条件。只有在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房居或独立式窑居,否则,只能发展地坑窑或靠山窑。

其三、历史上的煤炭资源开采条件。澄城、白水、铜川三地因历史上出产煤炭,烧结砖方便廉价,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其他地区难以发展烧结砖,所以,独立式窑居主要分布在以上三地区,这也是韩城、合阳地区不发展窑居的关键因素。

1)靠崖式窑院

靠崖式窑院,在关中地区是依借黄土塬的崖体或沟壑中的崖体开挖窑洞,并在窑洞前开辟院子并用黄土夯土墙围合,从而形成的民居院落。因为它要依山靠崖,必然随着等高线布置才更为合理,所以常呈曲线或折线形排列,因为顺崖势挖窑洞既减少了土方量,又取得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效果。但借用地势的前体性同时也决定了靠崖式窑院形制的多样性,随机性。一般来讲,一个标准靠崖式窑院主要由两孔正窑洞和或完整或零星的厦房、门房组成。但大量靠崖式窑院主要仅仅是一孔或两孔窑洞而已(见图2.6)。

img32

图2.6 靠崖式窑洞院落实态照片

按照塬坡面积和土崖的高度,有些地方可以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为了避免上层窑洞的荷载影响,台梯是层层退台布置的,底层窑洞的窑顶就是上一层窑洞的前院。

2)地坑式窑院

地坑式窑洞实际上是由地下穴居演变而来,也称地下窑洞。黄土塬的干旱地带,在没有山坡、沟壑可以利用的条件下,农民利用黄土的特性(直立边坡的稳定性),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形成四壁闭合的地下四合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洞,形成地下窑洞四合院,俗称地坑院(见图2.7)。

img33

图2.7 地坑式窑院村落俯瞰景象

关中的地坑窑院天井院尺寸有9米×9米和9米×6米两种。9米见方的天井院每壁挖两孔窑洞,共8孔;9米×6米的矩形天井院挖6孔窑洞[4];两者均以其中一孔作门洞,经坡道通往地面上。

地坑式窑院的面南窑洞是院落的核心建筑,东西侧窑洞次之,北侧窑洞作为辅助房使用。地坑窑院落中部一般都有一口水窖,用一收集院内的雨水,作为生活用水。地坑院内可植树木,但窑顶不能植树。

3)独立式窑院

渭北台塬盛产煤炭的地区,黏土烧结砖方便,当地人便利用黄土的可塑性青砖砌体发券的结构特性创造了一种不受地形限制,具有真正意义的掩土建筑形式。因为其结构体系是砖拱承重,无需再靠山依崖即能自身独立,故称其为独立式窑洞。又因为砖拱顶部和四周边腿仍需掩土或1~1.5米厚,故仍不失窑洞蓄能恒温的特点。

img34

图2.8 独立式窑院群落景象

渭北独立式窑院的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同类性。标准的模式是一院庄子:基地一般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首先占满基地且坐北面南建造两孔大窑洞,俗称顺窑(正窑),犹如传统四合院的正房;其次,东西两侧建造两排踅窑(横窑),相当于传统四合院的厢房;最后在南端结合大门盖门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窑居四合院。传统独立式窑院中,往往用东西厦房代替踅窑,形成窑房混合的四合院空间组合模式(见图2.8)。不标准的还有一种即只有一孔顺窑的院子,叫半院庄子。

独立式窑院中,顺窑是院落的核心建筑,一般是长辈的住所,东窑为上,西窑为下。踅窑或厦房是晚辈的住所和伙房,伙房一般近邻顺窑。门房一般作为大门和储藏及牲畜房之用,厕所通常在院落与大门相对的另一角落或在院外。院子呈窄长形,所有房顶均为向院内排水,院子南端有水窖,以收集夏季雨水并储藏,作为全年生活用水。

4)材料与构造

渭北台塬植被稀少,没有充足的木材但却提供了丰厚的黄土和黏土烧结砖(富有煤炭)资源。由于黄土具有质地均匀、抗压抗剪强度较高的物理特征和结构稳定性,适合于干旱少雨地区的开挖利用,从而自然演生出了窑洞民居。黄土、灰砖作为主要的建造材料,不仅可直接取之于当地,而且一旦废弃,还可回原于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毫不影响,符合生态系统的多级循环原则,可称为天然的环保型建材,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建造技术(见图2.9,图2.10)。

img35

图2.9 黄土构筑材料与传统构筑技术

img36

图2.10 黄土构筑材料与传统构筑技术

靠崖式窑洞和地坑式窑洞是利用和改造黄土自然地势,通过挖掘、修理和局部完善而成的建筑体,材料构造非常简单,大量的建筑材料均利用黄土的可塑性取材于黄土(见图2.9),只有独立式窑洞具备材料、构造与技术的完整模式。

独立式窑洞的受力结构材料主要是砖和黄土,围护结构材料主要有砖、土坯(见图2.10)、木材及其他。关中独立式窑洞根据的结构营造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土基窑洞和砖窑洞。土基窑洞先夯筑棋形土模,然后在土模外砌半砖。拱顶用黄土覆盖,其厚度约为1~1.5米,并层层夯实做排水坡,最后挖空土模即成。砖窑洞先用夯土夯筑成拱脚(当地称土邦),用一米宽的拱形木模作为支架模板,在模板上砌砖,砌好一段再向前移动模板继续接砌,直到砌完为止。拱顶上部覆盖黄土约1~1.5米,做排水坡坡向前部。拱脚一般宽度为拱跨的一半,两孔并联窑洞之间的间壁宽度至少为一砖半。

5)形态特征与装饰

窑洞建筑的形态特征最突出的莫过于和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窑洞犹如在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景观体,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三种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又各有特色。

靠崖式窑居建筑巧借黄土沟崖,顺应地势,建筑体镶嵌在黄土崖内,仅有窑脸外露。它们的处理并不花太多的工料,但从整体看,虚与实,轻与重,繁与简的对比却如此强烈,在光影和树影的映衬下显示出一种特有的魅力。建筑群三五成组,高低错落,毫无规律却不混乱,朴实无华却蕴含生机。

地坑式窑居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只有一个顶立面,整个建筑陷入平地之下,远看没有建筑体,有“进村不见村”的特有感觉,建筑形态完全隐含在了黄土地上,这是一种“无为”的建筑造型。但建筑内部却别有洞天,宁静的小院,拱形的窑脸,通透的黑木格白纸花窗,绿叶婆娑的大树,窑顶和院上有说有笑的邻里。

独立式窑居建筑远看就像一个方形黄土几何体,仅有窑面一侧能看出建筑的形态,建筑往往比邻而建,连成长排,顶部相通,敦实浑厚,犹如摆好的一条黄土麻将牌,极富个性特色。金黄色的夯土建筑体和夯土院墙,灰蓝色的砖砌窑脸,单坡灰瓦厢房,给人朴实安详的感觉。

关中窑居建筑的装饰并不多,一般多用砖装饰,且主要集中在正面窑脸部位,包括砖砌花墙的女儿墙,窑脸上的砌砖变化线脚,窑脸正中的“天天庙”(供神的小壁龛),门窗洞口的砌砖变化及门窗形式等。窑洞建筑体的其他面则多为夯土构筑肌理暴露。院落中的厢房、门房等与房居四合院建筑类似(见图2.11)。

img37

图2.11 传统独立式窑洞装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