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房居宅院建筑实态调研
本书调查房居宅院建筑实态,其根本目的并非研究这些建筑本身,而是研究其转型的问题。为客观表述今天关中房居宅院建筑的转型,本书在此基于大量实态调研的基础,采取了“选样”分析的方法,以期通过点去展示面。
1)最普遍空间形态——三分地模式
关中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人地矛盾突出,许多地区人均耕地仅一亩左右,所以目前基本统一采取三分地的宅基地配置标准。常见的尺寸标准为10米×20米模式,也有部分村落采取6.6米×30米。从统计类型来分析,其主要空间布局模式有前院型、后院型、前后院型、前院带卫生窄道型和后院带卫生窄道型等五种(见图2.12)。
图2.12 三分地模式图解
从功能上讲,当前关中地区的房居宅院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主体建筑、附属建筑、院落和门户。主体建筑解决起居、会客、卧室、生活储藏等主要生活功能;附属建筑容纳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辅助功能,大部分包括了厨房;院落一般很小,具有生产生活复合功能;门户有两种模式,一种单设院门与院落相接,一种是直接设在主体建筑上。
2)政府的“理想”示范——东韩村与彩带村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落或家庭开始追求较高水平的居住形式,其发展的模式五花八门,下面我们以户县东韩村和澄城县彩带村为例。
户县甘亭镇东韩村是陕西省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点之一,是一个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落。村落的发展采取了新旧分离的方式,老村限制发展,新村独立选址,统一规划设计,统筹建设。东韩新村的环境形态采取了城市模式。中心有巨大的草坪绿地、公共活动中心及广场,形态呈方形。公共中心因利用率不高,目前被作为户县农民画展示场所,广场上也经常被利用晾晒粮食(见图2.13a)。
在东韩村我们随机找了一户人家,进行了实态调查(见图2.14)。户主刘萍霞,女,年龄46,职业经营农家乐,家庭四代八口人,父母、丈夫、儿子、儿媳、长孙、次子。父母86高龄,刘萍霞本人和老伴经营农家乐,次子参军。
东韩新村感觉很特别:一方面看到了农村居住环境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巨大的中心广场和绿地没有生活气息,传统红白喜事找不到自己适宜的空隙(见图2.13g),建筑室内空间面积巨大却找不到院落的氛围(见图2.13b、c、d),宅间空隙的封闭却并不能发挥它交往的作用,无法违背习惯的是正门常常锁起来却利用小后门(见图2.13f、h)。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简单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就是乡村聚落环境的进步与发展?关中地区乡村环境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归宿点到底在哪里?
图2.13 户县东韩新村实景照片
图2.14 刘萍霞家庭住宅平面图
彩带村与东韩村类似,是陕西省村庄建设的典型示范点,其发展模式也极为相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彩带村的发展是1990年前后因苹果种植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中期,苹果种植经济效益急剧滑坡,村庄经济迅速萎缩。彩带村仍然是一个传统农业型村庄,所以,其宽阔笔直的村道,整齐的行道松树,气派的洋房等,都似乎与村民和农田格格不入。右图为其中两处街道的实态景象,一条街道上堆满了农作物的枝杆,建筑与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和谐表现得非常明显(见图2.15);另一条街道的道路形式及绿化形式照搬城市交通干道的模式,让人觉得哭笑不得(见图2.16)。
图2.15 彩带街道景象一
图2.16 彩带街道景象二
3)我们村最好的院子——户县千王村
户县千王村是一个集体经济相对较好的村落,新建住宅统一要求,分户实施。户主千振林,男,年龄62岁,退休。家庭三代六口人,老伴、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老汉退休务农,老伴务农,儿子外出打工,家庭年收入12 000元。现居住宅院建造于2003年,造价7万元,砖混结构(见图2.17)。
图2.17 千振林宅院空间实态图
4)传统合院的今天——合阳县灵泉村调研
合阳县灵泉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关中乡村聚落,合院民居众多。尽管从专业角度其建筑水平甚至高于党家村民居,但由于保护不力,放任自流,导致居民各自为政,混乱发展,传统合院的今天已经是满目疮疫。灵泉村的传统合院民居在今天有四种状态(见图2.18):其一,被废弃。老宅院被荒废的现象随处可见,约占总老宅院的20%,这些宅院的原有住户基本采取异址新建的方式,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二,原址拆毁重建。这种现象在灵泉村约占25%,这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三,部分拆掉加建,部分保留。约占45%,这些家庭多为经济条件一般者。其四,仍在老宅院中居住。约占10%,但这些居住者多为孤寡老人或最贫穷者。
图2.18 灵泉村传统合院的四种状态
5)都市边缘的乡村新宅——长安县西寨村李广升宅院
户主李广升,男,44岁。家庭人口四人,家庭成员主要有:户主夫妇二人(均在西安市上班,教师),儿子(在西安上大学);老母亲(唯一固定在该宅院居住生活者)。另有兄弟姐妹三家,均在西安市工作。该宅院建于2003年,总造价约10万元(土建部分),其空间布局和使用状况见图2.19)。
该宅院地处西安市长安区,具西安市中心约20公里距离,是典型的都市边缘地区。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有的村庄已经开始被城市建成区所吞没并转化为乡村聚落形态的城市住区,村庄原有的农田不复存在,居民的生产生活结构发生了快速的转型。本书所调查的案例是典型城乡迁徙型家庭的代表,即子女在城里有家,老人在农村有家,农村宅院平时只有老人居住,只有逢年过节之时,子女又团聚在老人住处。这类建设多为子女投资,吸纳了城市住宅的习惯模式,从外观到室内空间布局甚至室内装修陈设都不例外。
该宅院的建设采取了包工不包料的方式,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建筑外墙贴面砖,塑钢窗,防盗网。建筑内部与一般城市住宅装修模式类似,楼梯与卫生间内置,房顶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厨房用煤气灶。小院绿化,大门考虑汽车进入(见图2.20)。客厅为6米见方,客厅二层对应6米见方的房间作乒乓球室。
图2.19 李宅平面图
图2.20 李宅现状景象
6)普通的一户农家小院——长安县石佛寺村王聪茂宅院
户主王聪茂,男,50岁,农民。家庭人口两代五口人,包括夫妇二人、儿子、媳妇和女儿。前院沿巷道新建三间平房为1997年建造,院内一层瓦房为原有老房子。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属该地区普遍性条件家庭的典型。家庭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豆腐作坊和家庭养猪等副业,儿子平常出外打工,收入并不固定,家庭经济积累的缓慢迫使家庭宅院建设只能采取逐步更新的方式。但在王聪茂家里人的心中,下一步等到经济条件允许之时,后院的建设形式正是邻居家建设的形式。其宅院现状见图2.21。
图2.21 王聪茂宅院生活空间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