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窑居建筑实态调研

窑居建筑实态调研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让我们实态考察一下当前窑居宅院建筑典型实例的真实状况。由此,靠崖式窑居建筑失去了其生存的前提而被房居建筑和独立式窑居建筑取代。关中地区靠崖式窑居建筑的衰落看来已成定局。调查中,弃窑建房已经成为他们的发展理想。该宅院目前家庭人口四人,夫妇两人及一子一女,子女均属学生。2003年,关中地区雨水成灾,窑居建筑普遍受损,澄城县因窑洞倒塌致使数十人死亡,政府将所有窑洞封闭,居住在帐篷中的群众不计其数。

2.2.2 窑居建筑实态调研

窑居建筑作为关中地区主要的一种乡土建筑形式,因其经济、耐久和对自然环境的最佳适应性而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那么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冲击下,它的境况又该如何?首先,让我们实态考察一下当前窑居宅院建筑典型实例的真实状况。

1)靠崖式窑院及其新发展——马家河村与汕头村的现象

靠崖式窑居村落一般都位于沟壑墚峁地区,对外联系不便,地区社会服务设施落后,交通和地理条件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不足。在退耕还林战略的推动下,在社会扶贫工程的帮助下,关中地区大量靠崖式窑居村落进行了移民搬迁,向平塬区迁移(见图2.22c)。由此,靠崖式窑居建筑失去了其生存的前提而被房居建筑和独立式窑居建筑取代。例如在澄城县马家河村,新的移民点全部采用独立式窑院(见图2.22a);而在澄城县山头村则全部采用房居建筑院落(见图2.22b)。关中地区靠崖式窑居建筑的衰落看来已成定局。

img48

图2.22 靠崖式窑院及其新发展趋势

当然,目前仍有部分村落或部分家庭仍就居住在靠崖式窑院(见图2.23),他们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调查中,弃窑建房已经成为他们的发展理想

img49

图2.23 在居的靠山窑院平面

2)在居的地坑窑院——淳化县任达英宅院

该宅院目前家庭人口四人,夫妇两人及一子一女,子女均属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苹果种植,2000年毛收入约4 000元,纯收入约2 000元,其余制作一些牲口饲料,年纯收入约1 000元。据任宏伟村长及任达英介绍,宅基地面积3.8亩,下沉院下挖7米左右,居住窑宽3.6米,进深9米(见图2.24a)。窑顶不能种植,更不能种树,前几年有人作打麦场用,但机械压碾已经对窑体结构造成了破坏(见图2.24b)。他们对地坑窑的优缺点做了概括:优点是冬暖夏凉;缺点包括窑体易裂缝漏水,上下不便(尤其雨雪天),占地多,建造费劳力,采光不好,通风差,搬运不便,潮湿等。当问及为什么不建房院时,回答:经济不允许。

img50

图2.24 任宅平面及室内

3)已经废弃的地坑窑宅院——乾县张家堡村张贵林的老宅院

张贵林70岁,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城市工作,家庭经济条件很好,1993年废弃老宅院另建新房居。1983年,该宅院两孔面南的主窑洞被选为“黄土窑洞综合治理实验”的对象,并完成了富有成效的实验研究(见图2.25a)。实验对东边窑洞进行改造,以西边窑洞作为参照,改造的技术措施可用16个字概括,即:隔水防塌、育土种植、综合用能、自然空调。具体包括:①屋面处理水平防水层;②窑脸采用砖贴面作为垂直防水层;③采用巨大玻璃窗改善采光及冬季太阳能直接得热效果;④采用被动式地道通风系统进行自然空调(见图2.25e)。实验的结果,按张贵林介绍“东西两窑对比,东窑光线好,人乐意住,通风好,不潮湿,窗户大但冬天不冷(见图2.25b、e),只是窑顶种植有问题,主要问题在于难于管理,村中牲畜、鸡糟蹋厉害”。由此可见,技术实验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

img51

图2.25 张家老宅院的过去与现在的景象

从张家堡整个废弃的老村考察时发现,张宅是其中最好的宅院,当问及张贵林为什么要废弃窑洞另建房居时,老人说“条件好了”,临走时老人又指这破败的整个老村说“人都搬走了,大势所趋”(见图2.25(c)),看来技术并不是根本因素。

4)初期转型后的房居宅院案例——乾县韩家堡村马文忠的宅院

该宅院地处村东南角,紧邻原地坑窑(已填埋,花费1 000余元)建设,家庭现状人口5人,夫妇及一女两子,子女均为学生,户主马文忠,48岁,小学文化程度,以务农和打工为生,家庭年总收入约7 000元,总消费约5 000元,在村中属较低水平。该宅始建于1981年,当时因原地坑窑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而建。1981年仅修正房及现厨房部分(砖与土坯结构),1987年再建西侧现主卧室部分(砖结构),建筑,院中有自来水龙头,两棵乔木。据介绍,本宅在1981年建成时为全村最好房居,为大家所羡慕,现在已经接近最差(见图2.26)。房主认为房居好于地坑窑院,主要原因是“方便、环境好、大势所趋”。该家庭计划将新批宅基地再建一院房居,原因是有两个儿子。

img52

图2.26 马宅空间平面

5)独立式窑居村落实态——雷家洼村宅院调查认识

雷家洼村位于陕西渭北台塬地区,以传统独立式平地窑(箍窑)为主。院落基本为两孔窑洞模式,每窑净面积50平方米左右,具有冬暖夏凉、投资少、施工技术不复杂等优势,从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建设使用(见图2.27a)。通过在雷家洼村走访调查,群众对独立式窑居有如下基本认识:

img53

图2.27 雷家洼村独立式窑院的历史和今天

(1)优点:其一,与靠山式土窑相比,独立式窑洞结构形式好,内部空间大,居住豁亮,心情好;其二,通风采光较好(一般北面开后高窗);其三,冬暖夏凉,房居无法相比;其四,经济实用。

(2)缺点:其一,传统时期那种将会客、居住、厨房,甚至于牲口圈合一的生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雷家洼的社会;其二,原先窑洞内设大坑,以及后来一窑一坑一床的空间形式也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其三,传统大窑洞的功能单一化使其显得过空而冰冷,如一个新婚家庭的窑洞内,尽管各种家具应有尽有,但对于一个净高5米,面积50平方米的卧室来讲,必然很不协调,所以许多家庭干脆将窑洞一分为二,前面居住,后面作仓库;其四,窑居建设用土量很大,要求地势要高于路面,负责运土费用很高;其五,比照砖混房屋功能配置和空间组织(如卫生间、)的灵活性来讲,传统窑居存在弊病。

独立式窑居建筑在雷家洼村仍然是群众喜欢的建筑形式,也是普遍使用的建筑类型(见图2.28a),只是附属用房已经很少采用厦房(除老宅院外,见图2.27b),大多数窑洞为正房,砖混平房为门房和厢房。但同时,因为聚落发展中的其他一系列问题,大量老窑居宅院也出现成片大量废弃的现象(见图2.27b)。

img54

图2.28 独立式窑院的几种发展状态

2003年,关中地区雨水成灾,窑居建筑普遍受损,澄城县因窑洞倒塌致使数十人死亡,政府将所有窑洞封闭,居住在帐篷中的群众不计其数。实际上窑洞潮湿直至2004年5月才能陆续住人。此灾动摇了部分群众建设的选择,房居开始增多,但新建房居院落的模式仍然延续了窑居院落布局的空间形制(见图2.28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