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传统地域建筑原型的遗逝
1)传统合院民居原型的遗逝
2002年春,我带学生去合阳县灵泉村考察,当时村中有四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无人居住,但因为其建筑水平极高而作为供人参观的文物,门票一元,我当时很感欣慰。第二年春,我又带学生去原地考察,却只见一个院子仍在卖门票,其他院子都已不复存在。一个拆了,两个被白瓷片建筑所取代。原先总以为只有在西安保不住传统四合院的遗憾,看来在乡村也同样地存在。
每一次考察到一个村落,我都会问老乡:方圆的村落哪里有保存完好的老宅院?一般老乡都会告诉我几处。但每每兴致勃勃地赶去时,基本上都没有找到原物,或是遗址,或是残垣断壁的片段,或是原住户的一番感慨的描述。
走进每一个村落,我都特别地在意老村。但每个传统老院子中,不是孤寡老人在其中安度晚年,就是全村最贫穷、最没有能力的人无奈地生活在其间,再或者便是荒草丛生,整个老村呈现出冷清、荒凉、颓废的夕阳景象。
党家村作为关中民居古村落(新村的建设采取了新老分离的方式),不难相信,所有走进党家村的人,无一不感慨先民建筑形制之博大精深,但又有几个人曾经透穿古村落将自己的目光撒落到过党家新村的建筑之上?又有谁能在新村的建筑之上找到党家村传统合院民居原型的影踪?
2)传统窑居建筑原型的遗逝
1998年,我去乾县韩家堡村考察,本想重温日本窑洞考察团在80年代考察过的经典地坑窑院落的辉煌,但事与愿违。昔日的地坑窑村落变成了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房居村落,当时的心中百味杂陈。后来村长带我去了一个仅存的废弃地坑窑院旁,满怀激情地告诉我:“填埋了这个院子,我们村就彻底完成了地坑窑改造的任务”。也难怪,社会发展到今天,在韩村长的心中,外人眼中的地坑窑院无疑已经成为了贫穷落后的象征。关中地区的“韩村长”何其之多呀!
那么,窑洞民居建筑的命运整体如何?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关中地区窑居建筑却开始了一场从未遭遇过的剧变,而且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其具体表现形式或特征又因靠崖式窑、地坑式窑和独立式窑三种不同窑居住区类型而有一定趋向差别,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反映:
地坑式窑居退化程度极为严重,尤其近十多年退化速度非常迅猛,具体表现为:其一,经济发达村落地坑窑宅院现已基本完全退化并转化为房居宅院;其二,经济落后村落地坑窑宅院平均退化转换率也已高达60%以上。
独立式窑居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各地独立式窑居建筑形制本身仍然具有很强的活力,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乡村新宅院建设的80%以上仍然沿用独立式窑居宅院形式。尽管东部地区窑居住区旧窑院也如西部地区一样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和废弃,但根本不同点在于:西部地区是废旧窑院建新房院,东部地区是废旧窑院建新窑院。如澄城县雷家洼村,属乡政府所在地,依作者2000年10月调查统计,尽管旧窑院废弃率达65.2%(全村202户),但全村所有新旧院落中,仅有4院纯房居,占总户数的2%。
靠崖式窑居处于与地坑式窑居相似的境遇,许多住区除少数特别贫穷家庭仍在使用外,其余绝大多数已经退化废弃。但从退化后的转型趋势来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所区别,东部地区主要再发展独立式窑,而西部地区全部发展房居。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受各自地区新的主导发展建筑形式的影响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