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聚落转型中的空废现象概述
聚落的社会构成因子是家庭(户),家庭的对应空间实体是宅院,宅院是聚落环境的基本细胞单元。在现今乡村社会,家庭急剧的增生、分裂、迁移、更新、整合或消逝,同时意味着其居住宅院快速的增生、分裂、迁移、更新、整合或废弃,由此顺应引发出一系列诸如超前性空占新宅基地现象、滞后性空占旧宅院现象、超度的空房现象、宅院空间空闲现象等几种聚落基本细胞单元(宅院)所呈现的新现象。
传统聚落,比邻而居,守井相望,聚落形态紧蹙成团状。随着聚落社会家庭的发展演变,新的聚落基本细胞单元(宅院)不断呈层扩方式向聚落外围扩展,而聚落中心原有的旧宅院却相应被逐步废弃,在此群体集约效应之下,聚落的环境形态便经历了膨胀、分散和中空的相应演变过程,结果造成聚落中心空废、环境恶化、整体形态结构松散的现状格局,这就是俗称的空心村。
图3.11 南李庄村某空废宅院
聚落之间并非简单并列关系,而是一个在资源、交通、地缘、规模等条件存在级差的系统关系。农村受城市化的冲击,聚落之间生存发展条件的不平衡,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多元化或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降低,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等,均不断引发人口的单向流转和聚落的“迁村并点”。大量具备条件的家庭和聚落不断向城镇或中心聚落迁移,势必使其原有的宅院和聚落空置并衰退。
中心聚落的核心空间一般是公共建筑用地的集结点。首先,由于传统公建内容职能的转变而普遍地重整;其次,当前新的建设几乎清一色地采取“一层皮”式的开发模式,封闭了内部土地利用的出路,更加剧了大量内部土地长期空置的态势;再次,出于种种原因引发的聚落中心迁移,迫使各种公建进行废弃式搬迁;另外,盲目超前开发模式和单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同样也造成了相应的空置荒废格局。
聚落在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所必需的大多数生产设施用地,如打麦场、池塘(牲畜饮水、冲洗;农业灌溉)、秸秆草料堆场等,随着农业生产工具、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因为其用地职能转换的速度严重地迟缓于农业生产内容转换的速度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土地空闲荒废现象。
随着农村经济多元化,各种果业、林业、蔬菜种植业、养殖业等经济农业普及发展,这些产业的特殊性也引起农业生产与居住生活关系的变化。为方便起见,许多家庭在各自的农业用地中分散地建设永久性或临时性房屋,由此产生了“农业家园”的新现象,其结果也导致原有宅居的空置与废弃。
任何一个传统聚落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而成,其形态则更是地域民居的集约。随着乡村社会家庭生活内容、方式、观念和标准的变化,大多数的传统地方民居形制已不适应或逐步不适应其主体变化的要求,加之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冲击和城市居住模式的诱导,传统民居的转型已进入高潮期,其转型不仅表现在数量比例的减少,而且表现在空间上成片式的废弃。无论是土楼、竹筒屋、徽州民居、杆栏式民居还是黄土窑洞,其发展均面临严峻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