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内在异动的现象

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内在异动的现象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其转型还不是特别明显,但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的内在异动现象却不难感觉到,主要体现为人口量变流动和潜在流动趋势。社会服务设施的小而全带来了低水平和低效益的结果,其存在已经不符合乡村聚落群流变的基本趋向和合理导向,所以必须进行大的整合。撤乡并镇,是近两年关中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调整的新现象,这实际是在走一个“大整合”的路子。

3.5.2 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内在异动的现象

人或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的依赖性决定了人类集聚而居这一亘古不变的根本模式,与此相应,一个聚居社会单位的规模大小或聚居度的高低也同样决定其对本聚落各组成个体因子所提供生存发展条件的优劣,这正是城镇得以不断发展和传统聚落不断扩张的根本原因。

跳出聚落空间范畴,走到聚落群空间范畴,同样会发现一股悄然的转型暗流在波动。尽管其转型还不是特别明显,但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的内在异动现象却不难感觉到,主要体现为人口量变流动和潜在流动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的开放性发展,不仅城乡之间人口、资源、能源、信息、资金和产品发生着广泛的流动关系,同时在地缘经济社会聚落群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因素推进的人口流变现象。

1)现象一——小聚合

随着农村社会的开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仅家庭无法脱离聚落而存在,聚落也难以脱离更大规模的聚落群而独立,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失去了生存的前提,自古以来生于斯、死于斯、传承于斯的必然规律也受到了挑战,这便是大环境对小环境的冲击。一个地处偏僻小村落但相对富足的农村家庭和一个地处优势地域的乡镇村落但相对贫穷的农村家庭相比,不仅无优势可谈,甚至处于劣势。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小伙子娶妻难,学生上学难,出门难、就医难,越难越不发展,越落后。这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恒弱的复合循环关系。由此,偏僻落后的村落的农民在现实的问题面前开始认识到,不离开小村落,问题永远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但他们能到哪里去呢?基于经济基础和现实适宜性的考虑,依托中心村或乡镇住区的“迁村并点”、“化零为整”的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新生形式,这里称之为“小聚合”。

所谓“小聚合”即在聚落群低层级、小范围之间聚合,聚合具备一定规模支撑农村社会基本生活服务设施的乡村基本聚居单位。

2)现象二——大整合

当小聚合发生后,“乡”在原村镇体系中的层级结构作用失去了意义,甚至成为阻碍小城镇发展的绊脚石。社会服务设施的小而全带来了低水平和低效益的结果,其存在已经不符合乡村聚落群流变的基本趋向和合理导向,所以必须进行大的整合。撤乡并镇,是近两年关中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调整的新现象,这实际是在走一个“大整合”的路子。

所谓“大整合”即在聚落群高层级、大范围之间整合其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抬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标准平台。

3)现象三——高跨越

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小城镇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无力,致使农村城市化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的流动规律并非按层级顺序而来,而是表现出明显的跨级性,即从一般乡村聚落直接到大中城市谋生和发展。这种人口流动现象使聚落群的人口分布关系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态势,这里称之为“高跨越”。

考学是农村学生走出农村的主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扩招,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永远脱离农村。进城打工是另一种进城的方式,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离开农村进城打工,平常的村落中很少能见到20~40岁的劳动力。他们停留在县城的并不多,而主要涌进了大中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