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外部经济因素
1)农业经济外部效益相对低下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土地亩产很少,土地绝对价值低,但由于农产品相对价格高,引发土地相对价值高,所以,尽管当时农村人均土地远比现在要多,但乡村聚落形态结构呈有序良性的有机生长状态,并无不良扩张利用土地资源的现象。
8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亩产相对以往有了大幅度增加,土地绝对价值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低下,农村土地价格低下,农民土地观念淡泊,这无疑是导致空废现象的产生、发展和长期存在关键因素之一(参见专栏4-1)。
专栏4-1 雷家洼村近四年每亩耕地平均经济效益调查统计
1.种粮食:年均每亩地有20元经济效益(不计劳动力价值)
(2)付出:A.耕地两次,耱地四次,需花费20元;
B.犁地一次,耙地两次,需花费15元;
C.施肥,需花费20元;
D.籽种,种麦,需花费20元;
E.收割、碾打,需花费25元;
F.公粮、集留及其他,需花费35元;
付出合计:130元
说明:农民一般都是出钱耕作,少数有牲口的户能少开支点;水地能效益高些;户与户之间效益接近。
2.种苹果:年均每亩地有100元经济效益(不计劳动力价值)
(1)收入:年均每亩商品果1 000斤,价值600元。
(2)付出:A.税,需花费80元;
B.浇地,需花费80元;
C.肥料、农药,需花费180元;
D.整枝,翻地,疏花,需花费100元;
E.其他,需花费60元;
付出合计:500元
说明:户与户之间效益差距大,此为平均值。
(注:每劳动力在县城劳力市场做零工,平均每天可收入10元以上)
2)外来经济收入渠道多样化
传统农村家庭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处于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土地是生活的唯一来源,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农民不得不珍惜土地;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社会逐步走出了封闭的圈子,社会新兴产业增多,农民谋生活动范围扩大,谋生渠道增多,且其他渠道的经济来源和效益相对于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下的农业经济效益明显高出许多,外部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弱,从而引起农村土地相对价值降低,农民土地观念淡薄,这是近些年来乡村聚落空废形态长期存在的又一外部经济因素(参见专栏4-2)。
专栏4-2 雷家洼村1968年出生男性的现状情况统计
注:同年出生的另有9名女性,除1名考入南开大学后工作于渭南化肥厂外,其余均出嫁到邻近村庄
人数合计:11人,其中:
完全脱离村庄者:6人,占54.6%
半脱离村庄者:2人,占18.2%
在村庄者:3人,占27.2%
说明:雷家洼乡各村1968年出生的男性中,考入大学的人中,柏门村2名,里庄村1名,其余各村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