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合与重构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整合与重构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3-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这样的对象,“整合与重构”似乎成了一条现实的出路。由此可见,“整合与重构”是立足于乡村聚落转型的背景,适应聚落结构调整的系统论与方法论。本书将整合与重构作为核心概念提出,主要是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外部引入的无力特点,本研究适宜性提出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发展初期必须立足于内部整合与重构的模式。

6.3.1 整合与重构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基本概念

整合——整合是系统科学的一种方法论。一个系统的各个构成因子,往往因为组织调控的缺失而处于各自相对独立、盲目、甚至于混乱的状态之中。这样,尽管各个因子仍能正常发展,但却在总体上导致系统难以在和谐之中创造相对最大的整体效益,从而影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通过对系统各个构成因子在系统中的时间、空间、地位、作用、任务等方面的调整和梳理,使系统建立一个最佳的新组织结构并使各个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具备明晰的秩序,最终实现系统能量的最大合力。

重构——重构是系统科学的一种方法论。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因为外力的冲击和内部各个构成因子的离析作用,使得系统的原有组织结构发生异化甚至解体,由此导致系统各个构成因子的运行难以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系统整体难以良性可持续发展。为此,通过对已经解体的系统结构关系进行重新构架,促使系统各个因子完成优化组合,从而根本性实现系统的转型。

2)整合与重构是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自身条件的必然选择

1994年我做山东省淄博市官三元村规划时,就深刻地感受到其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关中地区乡村的巨大反差。官三元村办的两个大型企业每年可以有几千万元的利润,一百多户人口的村落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三元村村民委员会(三元集团)的计划内任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实施成为可能。当时我们考察周边的村镇,发现这种情况是一种普遍现象,淄博城市结构的独特性和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空间格局是其发展的根本。

2003年我借建设部小城镇会议的机会考察了苏南的同里镇和七都镇,其村镇环境发展的模式、现实状况以及几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均让人感慨至今。在那里,现代化的工业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大片的农田,我实在感受不到农村的气息。七都镇年产值过百亿,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接近一个亿,其镇地税所的办公楼比关中地区县政府的办公楼规模还要大。后来我从同里镇去上海,40分钟的车程,才深刻体会到它们不发展都得发展的根本原因,它们是大都市群中的间隙,是大上海工业外延的必然首选地。

但关中地区就完全不同。一方面,乡村和乡镇集体自身的经济极为落后。乡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均是以家庭为主体,乡镇企业建一个亏一个,私有工业大多规模小、数量少,且多为初级加工企业,很难有竞争力和较高的效益。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乡镇几乎从来没有过外部工业或资本的投资,缺乏能走出区的产品,缺乏就近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器,缺乏推动乡镇飞跃发展的外部动力。由于经济欠发达的关中乡镇的内外部环境与经济发达地区乡镇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在关中地区难以借用。

关中乡村聚落自身经济不发达,集体经济落后,外部投资匮乏,这是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中乡村聚落就不发展,而是其当前发展的基础和外部条件较差。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在聚落和聚落群的整合与重构中去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来实现当前状况下的总体发展。面对这样的对象,“整合与重构”似乎成了一条现实的出路。

由此可见,“整合与重构”是立足于乡村聚落转型的背景,适应聚落结构调整的系统论与方法论。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高效解决问题而扩大到问题的更大系统去寻求相生相克的适宜途径。本书将整合与重构作为核心概念提出,主要是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外部引入的无力特点,本研究适宜性提出关中地区乡村聚落发展初期必须立足于内部整合与重构的模式。

3)整合与重构是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的要求和调整

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的系统。城市以人工环境为主,自然环境稀少;乡村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环境较少。城市环境的核心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乡村环境问题的主体是资源与能源初级利用和浪费问题。所以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优化其资源利用效率。乡村最核心、最具价值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面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实,着眼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退耕还林、迁村并镇、集约发展的全社会行动已经展开,传统农业社会背景下的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面临着解体,全面的整合与重构已经无法回避。

从生态环境的量来看,乡村以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占地远比城市大得多;从生态环境的质来看,乡村不比城市已经受到了根本性的破坏,它只是遭到一些不良趋向性的冲击,许多城市问题已经是“水来土挡”,而乡村问题还有引导的潜力,当然这是相对概念;从未来环境的发展来看,乡村所具有的这种生态环境无疑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追求目标,它是“趋生”的环境而不是“趋死”的环境。城乡生态平衡体系之中,国土规划之时,乡村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乡村社会经济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其生活内容、水平和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淘汰的也有新生的,有保留的也有变形的,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突然之间使得乡村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简单的并置或盲目的遗弃成了必然的结局。在其影响之下,作为乡村社会容器的聚落环境,无论聚落还是宅院建筑均面临着现有环境的多元整合与重构,面临着传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更新与转型。

农业的经营形式,是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等条件的状况,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目的来确立的。农业规模经营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成,其主要目的在于扩大生产规模,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规模经营包括许多具体模式,如种植专业户、机械化家庭农场、机械化集体农场、农工商一体化等模式。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即在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使每个务农劳动力承担的经营对象数量(如耕地面积)与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实现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的最佳结合。深入考察当前的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难发现农村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面临着必然的转化,这顺应社会发展趋向。由此在客观上必然要求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不预先引导其聚落和聚落群的整合与重构,将会导致不可预计的浪费和损失,甚至于会阻碍农业现代化产业进步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