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乡村地区建筑的生成生长机制与基本原理
地区建筑的创作不仅有赖于地区建筑原型的内在动力作用,还无法脱离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外在限定作用,它们是促进地区建筑有序地生成生长的内在机制。
1)顺应自然生态的限定是地区建筑生成生长的前提
地区传统建筑堪称为乡民创造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在地区经济与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直接依赖自然环境得以维持。由于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较弱,无法通过对自然的改造以获取生活的舒适,而只能被动地选择去顺应自然环境的限定,它成为一切行为与营建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地区建筑千姿百态的形态之源,其主要影响要素为:地域气候、环境资源、地形地貌。
顺应自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力求对生态环境最少的破坏,无论是宗教中的自然崇拜,还是民俗禁忌,都防止对基地树木、水体、地貌等的破坏。这种取之自然而回报自然的观念,客观上维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营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协调适应。地区建筑的聚落选址不是改变基地的环境条件,而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并尽可能巧妙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顺应地形地貌(如背坡向阳、不占耕地的窑洞民居),寻取较为有利的局地特定微气候规律与物质资源的场所建造(如山谷风昼夜的变化规律与建筑的巧妙布局),并通过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效应去回应环境的限定(如干热地区的厚重生土覆盖建筑的恒温隔热特点)。
2)忠实体现地域资源与经济技术水平
地区建筑利用当地资源作为营建材料是对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与资源状况的积极回应。地方材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自然的选择。其就地取用方便、数量丰富,尤其对于交通不便的地区,将其最大限度地运用于营建成为理所当然,地方材料的运用也构成了地区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特征。同时,地方材料取之于自然,使用后又还原于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毫无影响,是天然的环保材料。此外,地方材料通常具有天然的辅助调节气候的效能,如黄土窑洞是利用土壤良好的保温蓄热效能;热带地区的竹木房与苇草房则是利用材料间的缝隙,便于空气流通降温。
地区的百姓选择当地盛产的资源作为建构的主要来源,并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物理性能,按照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构成了地区特有的营建技术。地域技术之所以普及,在于其能够协调地区的生态、资源、经济技术水平,以使用者的消费水准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低廉的造价、简便易行的方法,为居民建造提供适宜的技术。其中所贯穿的生态思想与人文内涵,以及“因地制宜、因事而制”的原则,仍然是现今与未来营建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它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动态调整,丰富其内容。
3)与生计方式和居住行为相适应
人的行为来自于各种条件限制下产生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在逐步提高,从起码的安全庇护到物质功能与精神需求的全面满足。建筑的空间形态应利于人们生活行为的展开,其空间模式与人的行为活动要达成共识,才能被居者所感知。首先,地区建筑形态必然符合特定地区人们的生计方式与经济技术水平,即人们对种种制约的适应与改造而采取的谋生手段与生活方式。如游牧的生计方式其建筑形式也必然是灵活且易于拆卸、携带的;而农耕的生计方式,其形式也必然适用定居,坚固而稳定。其次,地区建筑的空间模式必然符合一定的社会生活与民俗习惯,反映了地区文化生活的真实性,从根本上体现出人与建筑的和谐。如新疆地区居住生活中,为适应日气温变化幅度大的特征,而形成了转移式的生活行为,其住屋形态则以动态的空间来满足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
4)生态和谐的环境观
特定地区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与体验中,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与行为习俗诸因素达成了共识,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群体共有的价值特征,它表达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环境观,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不同地区人们共同的生存需求与自然的交换方式构成了各种文化价值理念互通的自然基础,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互助。
适应自然、发挥自然的环境观进一步地升华,以生态和谐之美作为评价建筑美的标准。人的审美标准总是首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只有必要的构件才是美的。地区建筑更注重自身材料与结构形式的构造美,建筑形态与基地整体环境的融合协调之美。因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地区建筑生态和谐的整体美,如黄土高原的粗犷浑厚之美;江南水乡的雅致精巧之美……生态和谐的环境观与审美观也体现了人们精神上能主动与生态适应融洽。
地区建筑正是依靠这些发展机制,维持其生成生长的方向与轨迹,创造与发展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并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原理”,即对于地域自然的限定与社会文化的参与,人们通过自我的调适与选择过程,来最终求得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