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TFT元件特性的简单讨论
TFT器件的特性主要由电极材料、绝缘材料和源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确定的。成品TFT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相同。图6.23所示右边是漏源电流IDS与栅源电压VGS的关系,称为输入输出转移特性,左边是测试电路。在本例中TFT的沟道长(L)约为10μm,沟道宽(W)/沟道长(L)之比约为6。
图6.23 漏源电流IDS特性与栅源电压VGS的关系
图6.23中TFT的电压VG的范围在-20~+20V,VD=10V。栅源电压为-5V时,TFT处于关闭状态(Off),ID大约为10-13 A。栅源电压VGS为+20V时,TFT处于打开状态(On),ID大约为10-5 A。则On电流与Off电流之比大约7~8个数量级,可以明确地区分关态与开态。
在电场作用下源层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μFE确定了输出特性曲线的斜率,载流子迁移率越高,输出特性曲线越陡。在TFT-LCD技术发展中,寻求高迁移率的TFT是长期任务。VGS对IDS特性曲线的外插点(IDS=0)表示TFT器件的阈值电压Vth。
一般情况下非晶硅的迁移率大致上是μFE=0.7~1cm2·(Vs)-1,阈值电压Vth=+3V左右。
TFT用非晶硅做半导体有源层,由于a-Si光电导大,如果用2 000lx的白色光照射TFT,OFF电流增大,使器件性能变得不稳定。这种关态电流增大是由于半导体有源层(a-Si层)上面的氮化硅保护膜(SiNx)捕获正离子,产生背栅沟道效应,也就是形成寄生三极管而引发的现象。为了证实寄生三极管的存在,如图6.24所示,在标准TFT的氮化硅保护层上制作一个栅极,蒸发铝(Al)或钨(W),并做背栅电极(VBG),通过背栅电极(VBG)来观察其偏压效应,电路结构如图6.25所示。
图6.24 确认寄生晶体管存在的背栅极TFT结构
证明寄生三极管存在的验证条件:
(1)VDS=+15V;
VGS=-15V~+25V;
VBG=0V。
(2)VDS=+15V;
VGS=0V;
VBG=-15V~+25V。首先,设定使背栅电极(VBG)为0V,在栅源电压VGS小于0V状态下,不管是否有光照射,TFT的漏、源电流IDS都几乎是定值pA量级。但是,如果背栅电极(VBG)可变,而栅-源电压VGS一定,则TFT的漏-源电流IDS随背栅电极电压(VBG)的增大而同时增大。这说明由于背栅电极电压(VBG)与普通的三极管的栅极电压起相同的作用,证明了寄生三极管的存在。既然存在这样的寄生三极管,就有必要消除寄生三极管的工作。消除的办法是破坏这个管子工作的条件,或是通过液晶驱动方法使寄生三极管不工作等等。
图6.25 验证寄生晶体管的电路
由于产生的寄生三极管使关态电流增大,因此会导致屏的图像质量劣化,除了破坏寄生三极管的工作条件外,还可对实际的TFT-LCD实行遮光。具体方法就是在彩膜(CF)基板上相对于TFT的位置制作黑矩阵,挡住光照对非晶硅层的刺激。
一般沟道宽(W)/沟道长(L)=52/12μm,栅绝缘膜的厚度tox=3 500的TFT器件具有图6.26和图6.27所示的特性。图6.26和图6.27给出的是漏源电压VDS对漏源电流特性(一般称为TFT静态特性,或叫输出特性)。在该静态特性中,由VDS=VGS-Vth组成的曲线的左边区域称为非饱和区(线性区),而其右边区域称为饱和区(有源区)。这两个区域中的漏-源电流IDS与MOS-FET同样是由下式给出的:
图6.26 栅源电压VGS对漏源电流IDS特性(输入输出特性)
图6.27 漏源电压VDS对漏源电流IDS特性(TFT静态特性)
其中μFE为电场效应决定的载流子迁移率;
Cox为栅氧化膜的单位面积的电容
εox为栅极氧化膜的介电常数(η≈34×10-12 F/m);
tox为栅极氧化膜厚度;
W/L:沟道宽度/沟道长度;
a-Si-TFT的响应时间τ表达的是改变VGS时,沟道内的空间电荷变化所需要的时间,由下式给出:
●非饱和区:
●饱和区
这个响应时间τ是驱动TFT向像素写入信号的时间,实用上很小,故不成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