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意优化生活

创意优化生活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能动的设计活动,创意的价值表现为对生活形态的开拓贡献。从创意与生活的互动中,我们不仅看到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创意力量及其影响力,更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创意力量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体验经济中,创意同体验的主题结合得更加妥帖和完善。

4.创意优化生活

理解设计需要不停地去看。能抓住人心的好设计,一定是那个时代大众欲望的呈现。抽去“设计”这一内容,“现代”就无从谈起。而拒绝设计,就无法生活。设计是创造日趋完善的人工环境,并向人们提供“自由生活”的手段和新视野。设计本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它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

能动的设计活动,创意的价值表现为对生活形态的开拓贡献。各项产品的推陈出新和凝聚着的感观因素,强烈的刺激作用着人的生活结构、生活样式和生活方式。这充分说明设计不仅从质上开创了人的新生活,还从物的意义上开创了人的生存意义。设计师用灵感创造生活,用种种新颖的设计打破旧有生活形态的构架,这对人的生活是莫大的促进。

1983年,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耗时15年耗资1.5亿美元研制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将人类带入崭新的通讯时代。手机创造了一种新的私人联络沟通方式。全球经济的发展,使移动通讯成为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当20年后的人们对彩屏显示、手机摄像、彩信等众多新颖功能爱不释手时,这就宣示了手机的多媒体娱乐功能时代彻底到来。

2003年,西门子以时尚饰品为概念推出的全球第一个异型手机Xelibri系列让我们惊羡不已,“春、夏、秋、冬”的四款主题手机让世人大开眼界,使手机的外形有彻头彻尾的时尚味道,设计者参考《星空奇遇记》及《星球大战》等影片,设计中加入了红、橙色灯及软胶键、古盾外形等元素,佩戴手机如潮流饰品。其系列广告“face of the future”更是万人瞩目,荒诞造型及“明天”的背景虽然“无厘头”但还是让人倍感新意:“时尚phone气,好明天啊!”

在商业运作和媒介影响的共同推进下,结合全球范围的创意经济大潮,“创意”一跃成为被体验被消费的优雅品,它甚至可以是无形的东西,却仍然叫人感同身受。大量的创意概念及推广活动,一直试图说服我们跟随它们增添新的生活元素开始新的生活方式。从创意与生活的互动中,我们不仅看到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创意力量及其影响力,更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创意力量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我们体验到创意的鲜活并为之怦然心动时,在物的交流平台上,设计者和生活者产生了对话和共鸣。《体验营销》中的一句话,“让东西活起来”,给一个静态的物注入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体验的魅力。体验的价值在于它的可弥留性和回味性。事实上,当我们消费创意时就是在为我们的体验付费。

在体验经济中,创意同体验的主题结合得更加妥帖和完善。哈根达斯的雪糕火锅,以出其不意的冰火创意刺激着体验的味蕾;掀起“透明设计”之风的苹果电脑又推出iPod,以海量音乐储蓄能力及网络音乐销售模式,试图带来一种“随身[全球]音乐库”的音乐行走生活方式;我们的身边还将出现漂浮水面之上的“巨蛋”国家大剧院、布满水分子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我们因自己的体验而沉醉不已。

虽然不能据此判断中国的创意工业已经“萌生”或“方兴未艾”,但在商业力量和物质诱惑的巨大推动下,“创意生活”首先以一种消费方式存在,消费创意已成为生活潮流的主题。我们仍然处于消费社会的大购物时代,我们信赖口碑的力量,而优质创意恰好容易形成口碑。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同时,我们在消费着来自全球的创意,足可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会是一个消费创意经济的大国。

如果创意的消费占有也是一种理解设计、学习生活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懂得“学会尊重和欣赏蕴含其中的创意,尝试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在拜物恋物之余,寻找人的弹性和可能性。简单地说,也就是在一堆精彩绝伦的设计物的团团围困当中,清楚明白如何设计更厉害的自己。” (14)

因此,未来对每一位设计师而言,都意味着:学会生存,发展无限的和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学会关心我们共同的遗产,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学会不仅分享我们每个人已经得到的和完成的东西,而且分享更重要的、有待共同创造的东西:人类共同的未来。

【注释】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98.

(2) 黑川雅之.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84.

(3) 李砚祖.非物质设计的兴起[OL].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http://d2e.nease.net/frame/main/news/fwzsjdxq.htm.

(4) 黑川雅之,等.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M].王超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08.

(5)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M].汪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0.

(6)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宣言[M]//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6:125.

(7)包豪斯和它的大师[J].北京:现代艺术杂志社,2002:35.

(8)包豪斯和它的大师[J].北京:现代艺术杂志社,2002:69.

(9)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

(10)陈丹青.纽约琐谈[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40.

(11)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创造力[M].陈钢林,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36.

(12)萧竞聪.设计师也是教育家? [J].艺术与设计,2003(53):116.

(13)许平.设计的伦理[G]//南京艺术学院教师论文集,2002:64.

(14)欧阳应霁.设计私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