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研究

时间:2024-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有专门医院、区级体育场馆、区级文艺中心、区级文化中心等。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定额,近期为6~8m2/人,其中市级为1m2/人,居住区级为1.5~2.0m2/人,小区级为3.5~5.0m2/人。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按人口平均,每居民占建筑面积1.0~1.45m2,每居民占用地面积3.5~5.0m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研究

贾学军 赵学祺 赵振伟 (威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共设施既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城市功能系统高效运作的有力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是界定城市等级的主要标准,也是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背景

(一)社会条件层面

1.供需矛盾

城市化进程的矛盾。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亟需大批供给高效的城市公共设施,但目前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公共设施供给效率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设施作用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辅助城市功能发挥,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复合体,具有多元功能,而公共设施在城市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规划技术层面

1.承上启下,指导控规

公共设施规划是对总体规划中公共设施部分的完善和补充,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科学的预测,并提出更具体的布局、用地、规模等相关规定,能为下位规划,特别是将全面开展的全市控规编制提供明确的依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重大项目定位

通过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可以对重大项目作出合理定位,有利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并为用地的落实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解决目前公益性大型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进而全面平衡区域内大型公共设施的整体布局。

二、公共设施的特性与分类

(一)服务属性

公共设施根据服务半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市级”:空间范围很广,全市成员共享。主要有市政府、博物馆等。

“区级”:大区的公共设施,空间范围较广,由全社区成员共享。主要有专门医院、区级体育场馆、区级文艺中心、区级文化中心等。

“邻里级”:指小区的公共设施,空间范围较窄,以小区成员共享为主。主要的设施有小型运动设施、社区活动中心、小学、幼儿园等。

(二)距离效应属性

公共设施根据其距离效应,可以划分为“出行公共设施”、“保险服务公共设施”、“传递设施”:

“出行公共设施”指消费者为了获得服务需要移动的设施,如设置在城市公共中心区的大型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综合医院等;

“保险服务公共设施”指消费者由于纯设施的存在而收益的设施,如医疗设施、体育场馆等;

“传递设施”指消费者在其居住地接受到利益的设施,如小区文化中心等。

三、公共设施相关分级标准与指标体系解读

(一)《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的相关规定

城市公共建筑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和小区级。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4~5万人考虑,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1万人考虑。

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定额,近期为6~8m2/人,其中市级为1m2/人,居住区级为1.5~2.0m2/人,小区级为3.5~5.0m2/人。远期为9~13m2/人。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每居民占建筑面积0.61~0.73m2,每居民占用地面积为1.5~2.0m2

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按人口平均,每居民占建筑面积1.0~1.45m2,每居民占用地面积3.5~5.0m2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的相关规定

在居住区、小区等用地范围规定了具体的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用地、建筑指标定额。

(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各省市还有自己的相关规范

四、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理论借鉴

(一)优化布局模型选择

1.最短出行距离模型(P-median model)

该模型的目标是在所有候选的设施选址中按照给定数目挑选出设施的空间位置,使所有使用者到达距他最近设施的出行距离之和最短。其现实意义在于使出行代价最小化。

2.最大消费可能性模型(attendance maximizing model)

该模型的目标是在所有候选的设施选址中按照给定的数目挑选出设施的空间位置,使得设施被使用的可能性最大。

3.最大覆盖模型(maximum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

该模型的目标是在所有候选的设施选址中挑选出给定数目的设施的空间位置,使得位于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之内的设施需求点最多。

(二)实例引介及经验借鉴

1.邻里中心理念的提出及其特色

邻里中心是一个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于一体的地域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我国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新加坡

新加坡的邻里中心实际是一个分层次、配套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概念的统称,其具体表现形式,依服务范围分为四级:区域中心、镇中心、居住区中心、邻里组团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昌盛.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综合评估报告.调查研究报告,200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