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时期都城建设的文学体现
杨秋生 潘胜军 许晓华 (聊城市勘察规划设计院)
一、唐都长安与唐代诗歌的共性分析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创作上具有相同的恢弘感与豪放气质。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构成内容上具有相同的交流性,表现了对异域事物的包容性。
二、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与宋代词的共性分析
宋代两都东京、临安与宋代词具有同样浓重的市井气息。
宋代两都建设与宋代词创作中都弥漫一种消极放纵、保守循旧的氛围。
三、元大都与元代杂剧的共性分析
(一)大都的规划建设从设计之初就存在矛盾
大量的规划建筑书籍指出大都的建造者为汉人刘秉忠,而忽略了另一位重要的规划者——同样是来自游牧民族的也黑帖尔。重用前者是元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一种承认一种妥协,重用后者则是对自己传统思想、理念的一种维护。大都城就是这种冲突的折中产物。
(二)大都城的规划内容体现了中原礼教与本邦文化和谐的冲突
综上所述,分析唐朝、两宋及元朝三代,并观察其前后各朝代,我们可以确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都城规划与其同期主流文学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基础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生活习惯、民族矛盾及特点、统治者的政治导向等时代背景因素。确定这些,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康震.长安城建筑与唐诗审美文化内涵.文艺研究,2007.9
[4](宋)宋敏求.长安志.经训堂丛书.
[5](宋)程大昌.雍录[M].中华书局,2002.
[6]王景慧,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