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射成型机的技术参数
注射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有注射量、注射压力、注射速率、注射速度、注射时间、塑化能力、锁模力、合模装置的基本尺寸、开合模速度及空循环时间等。这些参数是设计、制造、购置和使用注射成型机的依据。
1.注射量
注射量也称公称注射量。它是指对空注射的条件下,注射螺杆或柱塞作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时,注射装置所能达到的最大注射量。注射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注射机的加工能力,因而是经常被用来表征注射机规格的参数。ZBG95003-87规定注射量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聚苯乙烯为标准,用注射出熔料的质量(单位为g)表示,另一种是用注射出熔料的容积(单位为cm3)表示。我国注射机系列采用后一种表示方法。对注射机注射量曾规定有30、60、125、250、350、500、1000、2000、3000、4000、6000、8000、16000、24000、32000、48000、64000cm3等十余种规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增添了16、25、40、100、160、400、630、1600、2500、63000cm3等规格。
根据对注射机注射量的定义,公称注射量应为:
式中:Vc——公称注射量(cm3);
Ds——螺杆或柱塞的直径(cm);
s——螺杆或柱塞最大行程(cm)。
该式说明,理论上直径为Ds的螺杆移动s距离,应当射出Vc的注射量,但是在注射时有少部分熔料在压力作用下回流,并且为了保证塑化质量和在注射完毕后保压时进行补缩,实际注射量要小于理论注射量,为描述二者的差别,引入射出系数α:
式中:V——实际注射量(cm3);
α——射出系数。
影响射出系数的因素很多,如螺杆的结构和参数、注射压力和注射速度、背压的大小、模具的结构和制件的形状以及塑料的特性等。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射出系数并非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通常在0.7~0.9之间变化。选择设备时,实际注射量应为注射机理论注射量的25%~70%。
2.注射压力
注射时为了克服熔料流经喷嘴、流道和型腔时的流动阻力,螺杆(或柱塞)对熔料必须施加足够的压力,此压力称为注射压力。注射压力的大小与流动阻力、制件的形状、塑料的性能、塑化方式、塑化温度、模具结构、模具温度及对制件精度要求等因素有关。
注射压力的选取很重要。注射压力过高,制件可能产生毛边,脱模困难,影响制件的表面粗糙度,使制件产生较大的内应力,甚至成为废品,同时还会影响注射机的使用寿命。注射压力过低,则易产生物料充不满型腔,甚至根本不能成型等现象。目前国产注射机压力一般为105~150MPa。由于注射制件大量用作工程结构零件,并且这类制件结构复杂、形状多样、精度要求较高,所选材料多为中、高黏度,所以注射压力有提高的趋势。
注射压力的理论计算式为:
P1=(D0/Ds)2P0
式中,P1为注射压力,D0为注射活塞内径,Ds为注射螺杆直径,P0为注射缸的油压。
根据塑料的性能,目前对注射压力的使用情况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注射压力小于70MPa,用于加工流动性好的塑料,且制件形状简单,壁厚较大。
(2)注射压力为70~100MPa,用于加工塑料黏度较低,形状、精度要求一般的制件。
(3)注射压力为100~140MPa,用于加工中、高黏度的塑料,制件的形状和精度要求一般。
(4)注射压力为140~180MPa,用于加工较高黏度的塑料,且制件壁薄或不均匀、流程长、精度要求较高。对于一些精密塑料制件的注射成型,注射压力可用到230~250MPa。
选择设备时,要考虑所需的注射压力是否在注射机的理论注射压力范围以内。
3.注射速度、注射速率与注射时间
注射时,为了使熔料及时充满型腔,除了必须有足够的注射压力外,熔料还必须有一定的流动速度。描述这一参数的量为注射速率、注射时间或注射速度。
注射速度与注射时间的关系为:
式中:v——注射速度(m/s);
s——注射行程(m);
τ——注射时间(s)。
也可用注射速率q,即单位时间内所射出的最大体积表示:
式中:q——注射速率(cm3/s);
Vc——公称注射量(cm3)。
可见,注射速率是指将公称注射量的熔料在注射时间内注射出去,单位时间内所能达到的体积流率;注射速度是指螺杆或柱塞的移动速度;而注射时间则是指螺杆(或柱塞)射出一次注射量所需要的时间。
注射速率、注射速度或注射时间的选定很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制件的质量和生产率。注射速率过低(即注射时间过长),制件易形成冷接缝,不易充满复杂的模腔。合理地提高注射速率,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制件的尺寸公差,能在较低的模温下顺利地获得优良的制件,特别是在成型壁薄、长流程制件及低发泡制件时采用高的注射速率,能获得优良的制件。因此,目前有提高注射速率的趋势。1000cm3以下的中小型螺杆式注射机的注射时间通常在3~5s,大型或超大型注射机也很少超过10s。表5-1列出了目前常用的注射速率和注射时间,供参考。但是,注射速率也不可能过高,否则塑料高速流经喷嘴时,易产生大量的摩擦热,使物料发生热解和变色,模腔中的空气由于被急剧压缩而产生热量,在排气口上有可能出现制件烧伤现象。一般说来,注射速率应根据工艺要求、塑料的性能、制件的形状及壁厚、浇口设计以及模具的冷却情况来选定。
表5-1 目前常用注射速率和注射时间
为了提高注射制件的质量,尤其对形状复杂制件的成型,近年来发展出变速注射,即注射速度是变化的,其变化规律根据制件的结构形状和塑料的性能确定。
4.塑化能力
塑化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能塑化的物料量。显然,注射机的塑化装置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能够提供足够量的、塑化均匀的熔料。塑化能力应与注射机的整个成型周期配合协调,若塑化能力高而机器的空循时间太长,则不能发挥塑化装置的能力;反之,则会加长成型周期。
5.锁模力
如前所述,注射时熔料进入模腔时仍有较大的压力,它促使模具从分型面处涨开。为了平衡熔料的压力、夹紧模具、保证制件的精度,注射机合模机构必须有足够的锁模力。锁模力同注射量一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注射机所能注射出制件的大小,是一个重要参数,有的国家采用最大锁模力作为注射机的规格标称。
模腔压力由注射压力传递而来,它在模腔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模腔压力约为注射压力的25%~50%。对于塑料流动性差、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制件,需要较高的模腔压力。但是过高的模腔压力将对锁模力和模具强度提出较高的要求,且使制件脱模困难,残余应力增大,故一般不用过高的模腔压力。对于一般熔料黏度的制件,模腔压力为20~30MPa;对于熔料黏度较高、制件精度要求高的情况,模腔压力为30~40MPa。
最大成型面积的确定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对于一般制件,根据塑料的性能以及对制件的强度或刚度要求,其最大成型面积A可用如下经验公式计算:
A=KV2/3×10-4
式中:A——最大成型面积(m2);
V——注射量(cm3);
K——经验系数,约为12~15,注射量大时取大值。
模腔压力和最大成型面积确定后,锁模力则可由下面公式计算:
F=cpmA
式中:F——锁模力(N);
pm——模腔平均压力(Pa);
A——最大成型面积(m2);
c——安全系数,一般为1.1~1.2。
6.合模装置的基本尺寸
合模装置的基本尺寸,主要包括模板尺寸、拉杆空间、模板最大开距、动模横行程、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等。这些参数规定了所用模具的尺寸范围、定位要求、相对运动程度及其安装条件。
(1)模板尺寸 图5-4为模具与模板及拉杆间距的尺寸关系,模板尺寸为V×H,拉杆间距为V0×H0,这两个尺寸参数表示了模具安装面积的大小,模具尺寸必须在模板尺寸及拉杆间距尺寸规定的范围之内。模板面积大约为注射机最大成型面积的4~10倍。
(2)模板最大开距 模板最大开距是动模开启时,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的最大距离(包括调模行程在内),如图5-5所示。
图5-4 模具与模板及拉杆间距的尺寸关系
图5-5 模板最大开距
L=s+δ
式中:L——模板最大开距(mm);
s——动模板行程(mm);
δ——模具最大厚度(mm)。
为了使成型制件便于取出,一般最大开距L为成型制件最大高度的3~4倍。
(3)动模板行程 动模板行程是指动模能够移动的最大值。对曲肘式合模机构,其动模板行程是一定的;而直压式合模机构的动模板行程是可变的,它与所安装的模具厚度有关,当所安装的模具厚度为最小值时,动模板行程为最大值,反之为最小值。为便于取出制件,一般动模板行程要大于制件高度的2倍。
(4)模具最大厚度Hmax和最小厚度Hmin 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是指动模板闭合后达到规定锁模力时,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所达到的最大和最小距离,这两值之差就是调模机构的调模行程。这两个基本尺寸对模具安装尺寸的设计十分重要。若模具实际厚度小于注射机的模具最小厚度,则必须设置模厚调整块,使模具厚度尺寸大于Hmin,否则就不能实现正常合模。若实际模具厚度大于模具最大厚度,则模具也不能正常合模,达不到规定的锁模力。这一点对曲肘式合模机构尤为突出。一般棋具厚度设定在Hmax和Hmin之间。
7.开合模速度
为使模具闭合时平稳以及开模、顶出制件时不使塑料制件损坏,要求模板慢行,但模板又不能在全行程中都慢速运行,这样会降低生产率。因此,在每一个成型周期中,模板的运行速度是变化的,一般注射机动模板运行速度是按慢—快—慢的节奏设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