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专业纪录片市场
从1980年代起,投资制作艺术与建筑纪录片的市场逐渐繁荣。诸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奥尔塞美术馆(Musée d’Orsay)、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等等一些大型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专门拨出资金用于艺术影像的制作。
除此之外,专业的建筑与艺术纪录片公司也开始在美国的音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步成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是古根海姆制片公司(Guggenheim Productions)和米歇尔·布莱克伍德制片公司(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古根海姆制片公司是一家历史比较悠久的公司。在1960年代就开始制作建筑与艺术专业纪录片。早在1967年他们就制作了《梦想的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Dream),纪录美国建筑师小沙里宁(Saarinen,Eero)1948年开始设计直到1965年才完工的杰弗森国家纪念馆扩建(the Jefferson National Expansion Memorial),即人们所称的“大拱门”(the Gateway Arch),影片还深入讨论了不锈钢悬索拱结构对未来高层结构的影响。该片的导演古根海姆(Guggenheim,Charles)在之后的20多年中一直作为该公司建筑纪录片的主要导演。1986年,古根海姆制片公司出品了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由古根海姆担任执行制片人的五集系列片《设计美国》(America by Design Series)。该片的剧本由建筑史学家考斯托弗(Kostof,Spiro)撰写,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住宅(the house)、办公场所(the workplace)、街道(the street)、公共场所及纪念碑(public places and monuments)、土地的利用(the shape of the land),系统介绍了美国城市及建筑的规划、设计和使用状态。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研究令该片获得美国建筑界的普遍好评。
与古根海姆制片公司齐名的美国米歇尔·布莱克伍德制片公司,就建筑专业纪录片产量而言恐怕当属世界第一了,其产品主要集中在近20年,单是产生很大影响的代表作品就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
《超越乌托邦:美国建筑的态度改变》(Beyond Utopia:Changing Attitudes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1983);
《矶崎新》(Arata Isozaki,1985);
《密斯》(Mies,1985);
《迈耶》(Richard Meier,1985);
《日本:三代先锋建筑师》(Japan:Three Generations of Avant-Garde Architects,1988);
《安藤忠雄》(Tadao Ando,1989);
《解构主义建筑师》(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s,1989);
《新现代主义者:六位欧洲建筑师》(The New Modernists:Six European Architects,1992);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From Metabolism to Symbiosis,1992);
《彼得·埃森曼:让建筑运动》(Peter Eisenman:Making Architecture Move,1997);
《21世纪初的建筑面貌》[52](The State of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2003);
……
所有上述影片都由布莱克伍德担任导演,并大都邀请建筑史学家或理论家撰写剧本。比如早期代表作《超越乌托邦:美国建筑的态度改变》就是由美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批评家弗兰姆普敦(Frampton,Kenneth)担任编剧,纪录了美国1970年代的一小群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之路。这些建筑师包括文丘里、布朗、格雷夫斯(Graves,Michael)、盖里(Gehry,Frank)以及埃森曼(Eisenman,Peter)。通过对他们的访谈及对其作品的纪录,影片呈现出这些建筑师在寻求现代建筑的替代形式方面所做的努力。影片同时还贯穿了约翰逊(Johnson,Philip)对他们的评论。专业讨论的深入和多元,令影片具有一般建筑纪录片欠缺的学术深度。专业的制作班底[53]令影片获得了美国各大电影节大奖。1992年的作品《新现代主义者:六位欧洲建筑师》[54]同样由弗兰姆普敦担当编剧,并且加入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模拟建筑的生成过程。布莱克伍德的最新作品是2003年的《新现代主义者:折叠点阵+盒子,数字时代的建筑》,纪录了许多当代建筑师的数字建筑作品,并探讨了在数字技术下建筑创作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日本在建筑专业纪录片的制作上也居世界前列。1951年成立的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在199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N(Ⅱ)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亚洲唯一被世界遗产协会指定的文化遗产拍摄机构。TBS在建筑遗产的拍摄中都会设有专业顾问(art consultant),邀请建筑史学家或理论家担当专业指导,甚至参与编写剧本。2000年至2002年,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完成的系列纪录片《建筑影像集》在专业界和影像市场上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图1.43)。
再看一下我国的建筑纪录片市场,近年国内中央和地方电视台都增加了对城市和建筑的关注,纷纷开辟专栏,但是因为缺乏专业支持,不少栏目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宣传或呆板乏味的说教上。同样是拍摄苏州古城,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国内自己拍摄的《苏州》、“水晶石”公司参与制作的《苏州申遗片》以及日本TBS摄制的世界文化遗产纪录片《苏州》,不难看出三者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上的较大差异。2003年,CCTV10台与武汉电视台合作拍摄《上海建筑》的系列纪录片,摄制组三人来到上海却找不到愿意介入的资深学者,无奈之下他们请笔者帮忙介绍上海里弄。这有点出乎笔者意料:受众群如此之广的栏目,却没有学术顾问(团)作为专业支持,完全由无足够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制作,这与欧洲、美国、日本的纪录片公司在操作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很难想象大众将从这样的影像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又将因此产生对城市和建筑怎样的理解。
但令人欣慰的是,与中国建筑动画市场的发展进程非常相似,近一两年的建筑纪录片市场也在加速走向成熟,《故宫》、《圆明园》以及《新丝绸之路》都体现出中国建筑纪录片正在逐步摆脱建筑与录像技术的原始嫁接,开始挖掘影像再现建筑的各种潜能。
图1.43 《建筑影像集》中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结构示意
资料来源:纪录片多帧截屏(按影片播放时序排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