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与影像透明性

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与影像透明性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0年,法国先锋派导演克莱尔导演了震动全城的《巴黎屋檐下》。在经济萧条、人与城市逐渐疏离的背景下,克莱尔放弃实景拍摄,全部在Boulogne-Billancourt摄影棚中摄制完成,用非真实的影像素材构建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影像巴黎”。当然,人们无法从任何关于巴黎的地图或者真实的城市中找到它,因为这个“巴黎”中所有建筑要素之间的关联在真实城市中根本不存在。而影像又是如何参与建筑在人们脑海世界中的重建?

3 建筑传播的透镜模式与影像透明性

1930年,法国先锋派导演克莱尔导演了震动全城的《巴黎屋檐下》(Sous les toits de Paris,1930)。在经济萧条、人与城市逐渐疏离的背景下,克莱尔放弃实景拍摄,全部在Boulogne-Billancourt摄影棚中摄制完成,用非真实的影像素材构建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影像巴黎”(图3.1)。正是这样的影像城市,唤起人们强烈的认同:“噢,这就是巴黎!我发誓我曾到过那个小卖铺……可是,它在哪儿来着?”

img52

图3.1 《巴黎屋檐下》中的巴黎老城

资料来源:电影多帧截屏。

当然,人们无法从任何关于巴黎的地图或者真实的城市中找到它,因为这个“巴黎”中所有建筑要素之间的关联在真实城市中根本不存在。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相信自己确实生活在其中,并为此感到亲切和欣慰。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市民愿意选择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作为他们感知和判断自身生存环境的信息来源?70年后的今天,这种选择的偏向是否依然存在?城市市民究竟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城市建筑的信息?而影像又是如何参与建筑在人们脑海世界中的重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探究建筑影像在建筑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也就是传播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