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 对线性时间的超越
与空间上的远程在场相对应,时间上的远程在场的目的就是取消线性时间上的差距对建筑的遮蔽。处于这种状态的建筑,与人共地却不共时,二者处于线性时间的不同阶段。可以认为立体派将连续时间中的空间碎片“共时性”地展现出来,就是试图取消客观时间的障碍。2006年吐鲁番政府曾计划在交河古城废墟上举行大型的多媒体演出,用数码技术再现当年雄伟的交河城。倘若计划能够实现,则曾经的城池将跨越千年叠加在现时的废墟之上,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能分辨得出虚实之别,然而由此产生的交河意象却不会如我们的理智一般虚实分明。
大多数虚拟历史遗产都试图取消时间的遮蔽。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当然辨认得出哪些是历史的影像,而哪些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因而那些影像并不能在场于我们的现实。然而问题不在这里。且不说这种辨认力可能并非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当然”,就算我们确能区分历史与现实,然而我们难道不是仅仅凭借影像就认为自己看到了历史吗?难道我们不是面对这些影像就直接评价着不共时的那个建筑吗?不久前我们还在面对这些建筑的文字和平面图形时保持了必要的谨慎和怀疑,而影像的透明性使我们完全消除了这种怀疑。
1991年,著名的建筑纪录片导演纽曼(Neumann,Stan)根据著名建筑和艺术史学家洛耶(Loyer,Fran9ois)的著作改编制作而成纪录片《巴黎,一个城市的故事》(Paris,Story of a City)。在该片中,纽曼运用当时最新的CG技术,将三维实景与数字模型结合起来,在影像世界复原了拿破仑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城市面貌(图4.4)。该片制作得十分精细,消除了数字模型和实景之间的缝合痕迹。倘若不是大家都知道奥斯曼时期电影还没有发明,人们或许会将之误认为是实景。该片在之后的10年中不断被作为建筑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史料呈现出来,被人们认同为历史真实。
当然,消除时间障碍的最为极致的效果应该是,过去、将来在被压缩进现在时完全消除了时间差距的痕迹。这种透明感,除了在类似于浸入式虚拟空间中可以实现之外,可能会更多地出现在时间、空间都远程在场的情况下。
图4.4 《巴黎,一个城市的故事》中的19世纪巴黎
资料来源:电影单帧截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