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 非线性编辑
我们可以把空间的非线性序列看做是对空间的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ing)的结果。如何将看似稳定的空间序列非线性化,这需要从经典的建筑学有关空间的讨论开始,即从三维空间开始推演。三维的空间是静止的,当三维空间以时间为基准发生变化时,四维空间就产生了。如果把时间看做一根轴线,则这个轴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是一个三维空间,也就是说无数个三维空间依据时间轴线集合,构成了四维空间。现代主义的建筑理论正是以这样的四维空间为基础的,它强调主体在空间中沿时间轴的运动,这样串联起的无数个三维空间构成了空间序列。
在四维空间中,时间呈线性进行,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源头只有一个,将来也只有一个,不管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即将发生的未来只有一个。假设无数的时间轴线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时间平面,这就是五维空间。一个五维空间中的物体,应该是跨越不同时间轴线的。在任意一个时间轴线上,你只能观察到它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生命体可以从一个时间轴跳跃到另一个时间轴上,那么在跳跃的过程中,它会同时出现在两条时间轴上,这就是五维的生命体。在四维空间中,时间是线性的,方向和进程不可改变,而在五维空间中,你可以改变时间的方向和进程。换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一个五维的生命体,可以于同一个时间点上既在此处又在彼处,也可以于同一个空间点上既在此时又在彼时,它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连续的、跳跃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仅仅是一种基于假设的理论模型,是不可视、更是不可体验的,因为人是四维的生命体。人真的只能是四维的生命体吗?如果考虑一下直觉(比如梦境和幻觉)和技术对身体的延伸,我们有理由重新思考这个似乎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图式,分析一下在什么条件下主体可以体验五维空间(图8.17)。图中,T轴代表我们传统认知的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即第四维,Sa、Sb、Sc、Sd是这条时间轴上的4个连续空间(即物理上毗邻的空间),它们由Lab、Lbc、Lcd 3个链接相连;因为4个空间在物理上相互毗邻,所以三个链接很容易做到在时间上都趋近于零,以此确保我们可以连续体验这个标准的空间序列S(abcd)。假设还有一条时间轴T′,即第五维,在与T轴相对应的时间点上排列着同样的四个空间,但次序发生了变化,依次是Sa、Sb、Sd、Sc,也就是在后三个空间之间破除了它们在物理上的关系,不连贯的Sb和Sd之间产生了超链接HLb-d。倘若主体要获得对T′轴上的空间序列S′(abcd)的连续体验,就需要超链接HLb-d同Lab、Ldc一样在时间轴上趋近于零。问题的解就在这里:要体验第五维空间序列,就是要建立超链接。而有效的超链接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首先,链接对象必须是物理上彼此不连贯的要素;其次,链接速度必须极快,以确保链接在瞬间完成。前者是超链接的充分条件,后者是超链接的必要条件。
图8.17 五维空间与时间分叉的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这不再是一个纯理论的公式,而是在现实中可供操作和分析的模型,即非线性编辑的方式。如果超链接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实现,它就构成着如库里肖夫所实验的“创造出来的地理环境”;如果超链接以电视遥控按钮的方式实现,它就构成着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现实”(hyperrealism);如果超链接以网络点击的方式实现,它就构成着纳尔逊(Nelson,Ted)所提出的“超文本”(hypertext)[44];如果超链接以主体直觉/幻觉的方式实现,它就构成着德勒兹所提出的由影像包裹的“时间晶体”[45];如果超链接连接起错位的空间,那就构成了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超空间”(postmodern hyperspace)。这些运用超链接方式组接的结构,都提供了某种非线性序列的体验。
或许依然有坚持物质本质主义的人,会要求在纯粹的物理空间中验证这一模型的意义。那么詹姆逊分析的洛杉矶波纳文图饭店可以作为这样一种超序空间的典范。詹姆逊注意到,该建筑的几个主要入口不是将人们引入大堂,而是将他们引到第二层或第六层。如果想去大堂,客人便陷入这个建筑与外界相隔离的、自我包容的环境中了,这种感觉又被建筑物空空荡荡的玻璃反射表面加以强化[46]。由此,詹姆逊将该建筑看做被表述为“超空间”的外部世界的图式。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逆向地将超序空间的图式应用于建筑空间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库哈斯的某些建筑实验或多或少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在他为伦敦泰德美术馆(The Tate Gallery)设计了名为“变速博物馆”(Variable-Speed Museum,1995)的方案中,库哈斯通过设置连接空间单元的机械传输设备(mechanical transport),赋予穿过博物馆建筑的运动以多重性和多样性。他本人这样解释这个建筑方案的构思:
“博物馆体验坚持一种检阅陈列品的专制的步行方式,以此激发个体的新发现。许多机械传输设备的同步提供,极大地拓展了有关潜在运动的指令系统,因而在博物馆中成倍地增加了贯时往复的回环,以此超越了这种(建筑)类型几个世纪以来(线性序列)的限制。”[47]
从图8.18(a)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处机械传输装置连接了两个物理上原本不连贯的空间,以此超越了稳定的线性序列,将博物馆转化为一种超序的空间。每一个传输设备就是一个超链接。让我们通过图8.18(b)来逐步分析库哈斯如何“成倍地增加了贯时往复的回环”:传统的物理空间序列St是在物理时间轴T上完成的,它确定了空间Sa、Sb……Sg之间的唯一关系。通过超链接HLa-c和HLe-g,主体体验了T1时间轴上的空间序列St1。以此类推,通过超链接组合,主体可以在时间轴Tn上体验空间序列Stn。N条时间轴在某些时点彼此粘连,时间分叉和粘连使得多重空间序列最终成为整体上的超序空间。
图8.18 库哈斯“变速博物馆”方案中的非线性编辑
资料来源:(a)作者根据:Rem Koolhaas.Content.Hohenzollernring:Taschen,2003相关图式自绘;(b)作者自绘。
也许有人会问:传统建筑中也有通道(passway)将单元空间彼此连接,为何这些通道无法构成超序空间?关键在于通道与传输设备的差异点:前者完全受制于物理空间和生理机能的限制,只能被视为没有速度差别的物理连接;而后者借助“机械性”从理论上保证了摆脱步行运动限制的链接速度,能够成为超链接。在我看来库哈斯这个设计的机锋,正在于方案名称中“变速”所实现的超链接及其所支持的非线性编辑,而不是那些显在的、似乎处于共时状态的布局形式。库哈斯的另一个观念建筑“超建筑”(hyperbuilding),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突破了仅仅将水平面上的城市竖起来的(并不新鲜的)创作构思[图8.19(a)、(b)]。如果将“变速”发挥到极致,比如用光电子传输代替机械传输,那么建筑必将彻底突破物理空间的窠臼拓展到更多的维度。尽管这在现有技术下还不容易实现,但库哈斯并非没有这样的意识,在解释生成非线性序列的方式时,他借用了一个富有意味的网络用语:“指令系统”(repertoire)。而这个支持非线性编辑的“指令系统”,正是由无数超链接集合而成的。
图8.19 库哈斯“超建筑”方案中的超序结构
资料来源:Rem Koolhaas.Content.Hohenzollernring:Taschen,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