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地域文化区域与聚居特质综合体
文化区域(culture area)既是空间领域的概念,又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文化区域是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的空间概念。现代性的全球化使散布于世界的文化区域逐渐与其历史过程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联系。一方面,全球化的信息资源环境使各地的文化区域被统一时空的全球性泛文化区域所吸附;另一方面,文化的内稳性又使文化区域与地域自然时空下的文化传统、地域生态环境保持着相关性。聚焦于地域聚居研究的文化区域,要注重文化繁衍、聚居演进与地域自然时空环境的联系,进而为地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全球化的接轨,探寻出可行的途径。
1)对文化区域的认识与研究方法
“地域”概念是人类社会性聚居实践与自然时间、空间相结合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内,地域文化与文化地景交互作用,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一种“聚居特质综合体”(trait complex of human settlements)。聚居特质综合体以文化区域为基础,在地域之间、类型之间相互扩散、相互渗透。
文化区域是地域文化与聚居发展的空间地理单元,作为一般的、理想的情况,文化区域应呈同心圆形分布(图3.6)(20)。但是,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障碍、自然动植物分布(表现为生态区划),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运动与发展,对文化区域的形成产生了扭曲的作用(图3.7)。
图3.6.1 理想的地域文化区域格局示意图
图3.6.2 理想的地域文化区域结构演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9(改绘)
以人类的迁徙为例,人是地域文化的“活载体”,人的文化水平越高,迁徙的能量越大、移动的平均距离越长、移动的频率越高。如王蒙所言:“冰心祖籍福建,小时候生活在山东,求学在美国,几十年来长期住家在北京,我们要明确她老人家的唯一地方归属吗?当我们提到她老时候,说她是一个中国作家还不够吗?”(21)由此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作为地域文化的“活载体”,流动的规模与范围将空前巨大。人的移动性和混合性的聚居,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要明确界定地域文化区域的边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文化区域的界线必然是模糊的,对文化区域的界定宜粗不宜细,对地域文化聚居的层次划分宜少不宜多。
图3.7 变形后的文化区域示意图
资料来源: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2(改绘)
综合来看,对文化区域界定构成影响的众多的自然与人文因素中,生态区划、经济区划以及行政区划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本研究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具体情况,以传统人文区划为基础,着重从生态区划和经济区划方面展开对文化区域以及地域聚居的研究。
2)生态区划、经济区划、文化区域与环境决定论
(1)生态区划与文化区域——关于环境决定论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政治理论家拉策尔的论著《人类地理学》(Anthropo geography)问世起,人们便已开始关注人类聚居、文化演进与地理区域的关系。拉策尔从达尔文学说中借来隐喻,暗示人们应该像研究生物一样研究文化。他认为文化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民族,它们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与此相关的思想学派被称为环境决定论(22)。环境决定论以拉策尔的理论为基础,并将文化繁衍与地区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认为各种文化形式是由于各地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结果。
由环境决定论推导的地域聚居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明确的以生态区域为基础的文化区域空间,在这个文化区域内,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与自然的时间,对人们的聚居起着决定性的制导作用。然而,人类聚居、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向因果关系或简单的生物类比。因此,基于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念违背了人类聚居发展的客观现实。但是也必须认识到,环境决定论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前现代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确实受到了自然环境的诸多影响,社会的诸多文化形态也确实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领域,环境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3.8)。如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中,自然山水环境对聚落格局以及文化意识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对自然山水的理解,择地、择形进行建筑,指导聚居。所以环境决定论的聚居与文化观念中也不乏科学的聚居思想,有些对当今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而在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的突现,以及人类科技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使人们重新科学地审视聚居与环境的“对话”。如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城市环境科学,开始对人类生存环境与聚居发展展开大规模的研究,并产生了基于环境生态学思考的簇群城市构想(图3.9)。因此,可以说自然环境在人类的聚居与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生态区划对文化区域的界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图3.8 重庆地域传统聚落形态示意图
作者:赵万民绘制
图3.9 簇群城市理论对人居格局的探索
资料来源: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91
(2)经济区划与文化区域——关于经济决定论
社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过分关注,往往产生文化观念的泛经济化倾向。泛经济化的文化观念在现代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被简单化为文化是为市场和经济服务的一种手段。于是,以现代性的时空属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划成为文化区域界定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研究领域的交通时距概念以及城市群区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以通勤为基础的经济区划概念(图3.10)。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信息资源环境中,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高速公路,对传统的文化区域空间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反映为地域人居形态的同质化发展趋势(图3.11)。应该强调的是,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经济区划与文化区域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尤其是当前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消费持续旺盛,城市发展与文化的沟通越来越受到重视。
图3.10 上海市1990与1999年一日交流圈示意图
资料来源:王德,刘锴,耿慧志.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1(5):41
图3.11 现代时空纬度下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
3)科学的文化区域观念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区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的人文空间领域,是可以弹性界定的、以研究问题为核心的地域空间。影响地域文化区域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1)内因
内因是指在地域聚居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自身特征及其形态结构。地域文化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精神及心理文化的综合体。地域文化的进化和传播使其构成的三个层次不断涨落与演化,构成了地域文化区域动态变化的内在因素,并表现为地域聚居单元的增长与变化。
图3.12 地域文化区域的影响因素
(2)外因
外因主要包括生态区划与经济区划等因素。自然环境与空间虽然相对不变,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价值却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聚居研究视野的拓宽,使生态区划、文化区域以及地域聚居单元的关系日趋密切。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可谓是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使经济区划对文化区域交流与阻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地域文化与文化地景的生存空间——文化区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空间领域,它不仅仅是地域文化与生态区划、经济区划互动的综合显现,同时由于关注的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不同,同一时间维度下的同一聚居单元,也会对应不同的文化区域(图3.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