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关系的升华

地关系的升华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现代社会,这种发展是在时空有机结合的特定文化语境引导下的文化地景的“生态型”演进,聚居形态在地域文化的调和作用下,表现为线形的、连续性的“进化”。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化的剧烈交融以及现代性的断裂特征,人类聚居的文化地景演进,往往表现为机械型的和跳跃型的“非生态”的发展。聚居与文化视野的人、地互动,则表现为文化地景的呈现,它突显了人类发展的最高

3.3.1 人、地关系的升华——文化地景

1)人对聚居地的基本要求

人对聚居地的基本需求首先建构于对人的基本需要的认识上,随着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关人的基本需要的分类研究方法。针对具体的聚居环境,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在其提出的人类聚居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中,概括出人对聚居地的基本需求:①最大限度的接触;②以最省力(包括能源)、省时、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③任何时刻和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④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⑤根据具体条件,取得上述四个方面的最佳结合(23)。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考虑到人与聚居地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的这些需求大致划分为三个类别:个人基本生存需求,个人价值的需求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组织的需求(24)

个人基本生存需求——指个体的人得以生存所必须满足的物质条件。聚居地内的自然空间或人工构筑物,保护人类的安全,提供相对舒适的生存空间。而在外围不远的地方有森林、可耕地、草原等等,供以充足的食物(图3.13)。聚居对自然环境的极大依赖和有限改造,是人类文明起源于特定区域的原因,也是人类早期聚居形态地域特色鲜明的原因。

img45

图3.13 地域生态环境、聚居形态、聚居心理及社会秩序的综合反映示意
资料来源:[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刘淑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9

img46

图3.14 统一与微差——聚居多样性的表现(尼日尔Bolbol的聚落形态格局)
资料来源:[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刘淑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54

个人价值的需求——指在基本满足第一需求的基础上,人对于多样性的要求。这一层次的需求使聚居地的功能分化、增加,形式更复杂,并反映在逐渐丰富的聚居形态上(图3.14)。

社会组织的需求——聚居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组织的产生,社会组织使个人的力量得以加强,也要求有足够的、多样的空间容纳其活动。社会组织的需求常常会超越,甚至压倒第二需求(25)。这使聚居形态呈现出在一定标准化尺度下(社会结构、信仰观念)多元、有机的文化表象(图3.15)。

人类的基本需求绝不会禁锢于某一水平而停滞不前。一旦条件成熟,势必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在前现代社会,这种发展是在时空有机结合的特定文化语境引导下的文化地景的“生态型”演进,聚居形态在地域文化的调和作用下,表现为线形的、连续性的“进化”。在现代社会,由于文化的剧烈交融以及现代性的断裂特征,人类聚居的文化地景演进,往往表现为机械型的和跳跃型的“非生态”的发展。文化地景的急剧发展、聚居空间的大量生产,脱离了地域自然与空间的基础,缺乏与传统文化语境的有机性联系,从而出现聚居话语体系的紊乱。大量空间的机械复制,表现为聚居形态异化与趋同发展。

img47

图3.15 聚落格局显示的社会组织结构即蕴涵其中的文化观念
资料来源:[日]藤井明.聚落探访.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3

2)自然环境对聚居呈现的制导

人类聚居发展的需求,无论最简单的衣食,还是一个庞大社会运作所需要的巨额能源,最终都会落实到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上。因此每一个聚居地都需要自然生态支撑体系,并随着其规模和功能的增加而增加。一座小村庄需要方圆几十里的山林农田也许就足够了,一个大城市则需要周围成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甚至还要远隔几千公里原材料供应地的支撑,而它的影响也许会遍及全球。

自然界不仅提供给人类生存的场所,而且还供给大量的原料,使人类得以创造出舒适、富足的生活,可以说自然环境对于人类需求的给予是极其慷慨的。当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聚居发展也有许多不利的影响。更严峻的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增加的基本需求,自然环境的总量并没有增加,相反,许多无法再生的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人类聚居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使我们必须重视聚居与生态环境、发展与自然空间的关系(图3.16)。虽然在研究过程中要理性地避免“环境决定论”的陷阱,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自然环境在聚居发展及其文化呈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经济技术进步对聚居呈现的制约与促进

人类社会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经济技术手段帮助人类改善自身的处境,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同时也向人类昭示出更高层次的需求。

前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有时甚至停滞或倒退。工业革命带来了现代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也使分居各地的文化观念及其形态在概念化和统一的时空中走向综合,使地域聚居单元的规模和风貌有了空前的改观。对经济技术发展抱有的普遍乐观态度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半叶。此后,人们逐步意识到经济技术的飞速进步对于聚居生存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要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img48

图3.16 “风的聚落”——应对地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聚居模式(伊朗的聚居形态)
资料来源:[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刘淑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1

经济技术发展之于人居环境的作用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环境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信息资源环境抽象的时空属性,断裂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对自然空间依赖程度的降低,使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和永续发展。在聚居的发展建设中,经济技术可以帮助人类移山填海、开路架桥,可以跨越时空、缺席交往、构成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但也导致大量城市空间的简单复制与趋同,使地域优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社会网络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坏。另一方面,经济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正视自然,重视传统地域文化,协调好聚居发展与经济进步、生态演进、文化传承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历史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4)人地关系思想的约束与促进

人是地球上唯一有思想,能有组织、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的物种。这种思想落实到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摆脱自然的支配,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又能克制自己,约束自身的行为,保护环境不因过度的索取而枯竭。两种对立思想的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其间此消彼长,从未战胜过对方。聚居与文化视野的人、地互动,则表现为文化地景的呈现,它突显了人类发展的最高需求——文化需求,强调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文化地景的发展演化,也对人地互动产生反作用力。基于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念在各个学科已形成普遍的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