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重庆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的三维景观特质是山水生态环境与聚居空间实践互动的结果,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发展是重庆城市雄健风貌的本质原因。横跨嘉陵江及长江的客运架空索道是重庆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不论是重庆城市的空间形态还是建筑形式,都显示出“因天材、就地利”的显著特征,这离不开“人和”的创造性发挥,并显示出重庆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

7.2.2 重庆城市历史形态的地域特质

重庆是典型的山城、江城,两江环抱、一叶半岛的自然山水格局使得重庆城市空间形态一开始即选择了以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的朴素生态意识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布局。1997年升级为直辖市以来,重庆拥有了包括三峡库区在内的约8万km2地域和3 000多万人口(11)。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的三峡工程和整个库区的开发建设为规划界、建筑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重庆地区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抢救性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img216

图7.10.1 重庆都市区山系结构示意图

1)重庆城市的地域景观风貌特征

(1)三维景观风貌、雄健激昂的文化特质与集约化的城市空间形态

重庆主城区坐落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丘陵地带,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市中心——渝中区建在以枇杷山、鹅岭为主体的“半岛”上,城市分布在山丘纵横、相对高差约200m的两江台地上;其外围拓展区同样沟壑交错、山岭纵横,多条带状低山山脉南北向平行延伸,呈现出长条形山脉与丘陵相间的“平行岭谷”景观(图7.10)。“山”是构成重庆城市的客观物质要素,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又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山城”重庆,不仅具有切实的物质基础,也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重庆也是一座“江城”,长江和嘉陵江以及花溪河、桃花溪、磁器口河等支流在市区蜿蜒穿行。城市沿江向纵深发展,并通过桥梁、索道紧密相连。两江既分割城市,又将城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img217

图7.10.2 重庆都市区山水生态格局剖面示意图

从重庆城市空间的整体形态特质来看,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地形起伏多变,具有平原城市、滨海城市乃至一般沿江城市所难以比拟的特色景观,尤其是临江呈现的立体景观和多种视角,无论是“看与被看”、“景观与观景”均为独具优势的视觉环境,成为建构城市景观文化的宝贵财富(图7.11)。曾有学者这样描写道:“城依山、山筑城,山城共生。左嘉陵、右长江,四面临水,山形秀丽,水势雄奇,高低俯仰皆成画,环顾前后景自移。”

img218

图7.11 重庆主城核心区三维眺望系统构成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资料整理绘制

城市的三维景观特质是山水生态环境与聚居空间实践互动的结果,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发展是重庆城市雄健风貌的本质原因。受前工业社会山水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的制约,重庆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聚居形态,顺应山形水势,以自由聚集、有机生长的方式,演化出三维景观特质。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代,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促动下,重庆赋予了“大分散、小聚集”的传统聚居观念以新的内涵,即城镇分散发展的生态格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可以断言:分散发展的生态格局和集约化的都市空间形态,不仅是当代重庆都市风貌的基本特质,也必将是未来重庆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取法自然的形态特质与朴素的大众山水文化内涵

重庆古城垣位于鱼脊状的两江半岛上,传为蜀汉李严所筑。明洪武初年修筑石城,清代时“沿江为池,建岩为城,天造地设”。地势西高东低,山势从西侧的鹅岭、浮图关,逐渐消退至朝天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城市以呈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形态古城垣长约12里,城门17座,九开八闭,暗含“九宫八卦”,以示“金城汤池”的含义。城门的设置也从客观上确定了当时重庆的水旱码头的位置,并反映出各自的特点和商业功用。可以说重庆历史城市形态的整体格局没有依照中原传统的城市营建思想,而是顺应地势之便、应风水之术进行布局。

重庆古代城市建设受到中原王朝空间礼制思想的影响不甚显著,而是顺应自然地形的聚居形态,有机地分布于山水之间,凝聚成与传统山水文化的隐逸思想迥异的大众化的山水文化特质。传统山水文化的主体是少数的社会精英,其精髓是逃避社会现实的隐逸思想。重庆的山水文化主体是社会大众,是广大居民在与山水互动的聚居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图7.12)。在重庆城市的山水形态意向中,山、水、城、人并重,因此,体现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代表大多数的城市居民)的山水城市形态是重庆城市风貌的基本特质之一(图7.13)。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客观、理性地对待重庆城市的山水风貌特色,山水城市不等于不建设、不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处理好山、水、城、人的关系,在城市生态格局完整的前提下,城市空间可以科学地向山体发展,其中,作为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段,对反映城市山水生态环境的山脊线、等高线、水际线以及城市的轮廓线的处理尤为重要。

img219

图7.12 演进中的重庆地域人居形态示意及其山水文化意象
作者:赵万民教授

img220

图7.13 重庆山、水、城人居环境格局示意及其现代山地都市文化形态

(3)灵活的技术手段与开放性的文化特质

重庆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耕作困难。适应山水环境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先民一旦组成社会,就会产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规律,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形成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和聚居模式。

从重庆城市形态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虽然近代重庆的城市形态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基本的空间形态、路网格局都沿袭了原有的模式,这主要是因为重庆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平原城市不同,受中原传统“营建法则”的影响较少,而受自然山地环境的作用较大。在复杂多变的山地环境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依山就势、不拘章法的城市建设手法,并且日渐完善了体现自然格局的城市形态,从而造就出重庆鲜明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

重庆的街道格局在清代已基本定型。从图7.14中可以看出街道和城门的关系没有追求平面几何关系,也不讲求严整的轴线对称,街道无明显的等级之分,而是因山就势自由布局。由于半岛高差较大,南北向街道大都依山而建,彼此靠梯道相连,东西向的主干道顺等高线沿江和山脊分布,相对平缓(图7.15)。因此,可以说重庆古城城市形态是顺应自然力作用的结果,与中原古城王朝意识痕迹显著的方格网形道路格局存在明显不同。为了克服高差和地形的影响,道路一般随坡就势,弯多、坡陡、路窄。为了解决山地城市空间的竖向联系,还出现了缆车、垂直电梯等公共交通形式。横跨嘉陵江及长江的客运架空索道是重庆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在建筑形态方面,由于重庆地区自然用地条件复杂,人们在长期建设实践中,巧妙地应用“台、挑、吊、拖、坡、梭”的处理手法,“占天不占地”,极大限度地争取空间,突破了一般建筑用地坡度的限制,建造出层层叠叠、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建筑簇群形态,形成了山城聚居的独特风格。

img221

图7.14 清乾隆年间巴县古城聚居形态分析图
资料来源:根据(清)乾隆《巴县志》分析绘制

不论是重庆城市的空间形态还是建筑形式,都显示出“因天材、就地利”的显著特征,这离不开“人和”的创造性发挥,并显示出重庆文化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在全球化和地域化两极互动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只有坚持立足于地域化、走向国际化的原则,科学、理性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才能创造地域特色显著的现代山地都市风貌,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img222

图7.15 山地城市道路系统形态示意图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重庆城市形态发展基本没有受到中原王朝正统思想的驾驭,城市形态不讲求中心和轴线的对位关系,而是以依附自然地形、有机结合山地的建构原则,与自然形态紧密结合,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和借山为景、山水入城的独特景观。依山就势的山地聚居形态、自由的道路系统、多样的交通方式都表达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由的城市营建思想,反映了山城、江城的特定环境和文化。

2)关于重庆山城风貌建设的思考

从重庆传统城市景观特征的分析和挖掘中,我们已经对重庆城市的历史沿革、景观格局、文化特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传统景观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历史,更是为了创造城市的现在、维育城市的未来,我们应立足山城的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确定重庆山城景观建设的策略。

(1)建立山地城市的生态格局、维育山地文化的生态本底

重庆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山为屏障,水流其间,历史悠久,文化特色显著。重庆城市由于自然山水的分割而形成的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构成了典型的山水城市总体景观风貌,其景观形态表达了山、水、城、人的协调共生。在重庆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确立以“山水城市”作为城市总体风貌的基调,通过有规划、有控制的建设,保持并强化山水格局,突出城市风貌的地域特色,发展山城特有的立体绿化和乡土景观,使原来的山水格局更趋完善,逐步建构以山水城市为目标的生态格局,形成山城鲜明的个性风貌。

(2)创造性地传承地域聚居形态

地域聚居形态反映特定地域环境下所特有的社会文化脉络及审美情趣。鲜明的地域文化构成了重庆社会文化的土壤和基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步而不丧失文脉是跻身世界城市之林的基本条件,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决不能以丧失传统文化与特色为代价。在重庆山城景观风貌的建设中,必须突出历史文化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发扬,创造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形象。

(3)创造现代都市形象

城市风貌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具有时代特征,具有与城市地位相称的形象与魅力才能立足于国际,因而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的传统聚居形态。现代性的时空特征与空间生产,不断地更新着城市景观,并为城市注入活力,增添城市景观的层次与构成。对于重庆也是如此。如重庆独特的多层立体交通系统,处理得当必将使山城风貌增添无穷魅力和动感;又如现代干栏式建筑,汲取传统吊脚楼的形式,不仅可满足现代生活需要,而且与地形嵌合,通透开敞,并可纳入周围山川景色,增添城市艺术的表现力。但时代形象绝不等同于高楼堆集,城市环境、空间、设施、科技、文化的综合进步才是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重庆的传统聚居形态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独特的物质和精神硕果。它与重庆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社会在前进,城市在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的城市景观风貌进入了再创造的新阶段。对此,我们需要在保护既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研究城市的山水格局与城市形态的内在联系以及山城特色景观的构成规律,为从规划层面参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再创造提供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