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伪国民政府上台后,于1944年下令在辖区内作了一次人口普查工作。伪国民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将遗臭万年,然而这时期的户籍档案却成了老上海保存最完整的人口研究资料之一,为后人研究上海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本书关于思南路47号街坊的居民构成研究就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户籍资料。1944年,“义品村”建成已20余年,这时候的人口数据可以认为是较成熟的,因而有研究的价值(13)。
1944年思南路47号街坊户籍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该街坊内有67户大户(即拥有产权的一户家庭),67户租赁户,共134户居民。平均每大户有一租赁户。共居住914人,其中男410人,比例44.86%;女504人,比例55.14%。男女性别比例100∶123。每居住大户(即一幢住宅内)13.64人,平均每户6.82人(比较资料:1935年上海三界平均性别比例为143:100[21],上海市目前平均每户2.8人)。
除了7户大户建筑面积不详外,其余60户大户(或60幢住宅)建筑面积共23218.4平方米,平均每大户(或每幢住宅)386.97平方米;按此平均值计算,则67户大户建筑面积共计25926.99平方米,134户居民平均每户193.49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28.37平方米(比较资料:上海市目前人均居住面积16.0平方米,平均每户44.8平方米)。
结论一:男少女多的性比例。在老上海的历史中,男女的性比例一直维持着男多女少的态势,这种非正常的性比例,是城市发展的巨大隐患。它容易引起性犯罪,也对上海的青楼业产生了刺激作用。固然基地中男少女多的性比例是另一种失衡,说明有许多女性是“姨太”或无法成婚。
结论二:大家庭生活结构。平均每户6.82人的数据说明基地内的居民们还是维持着大家庭的生活结构,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尽管是在摩登的老上海,尽管是居住在几乎“全盘西化”的社区中,居民们仍旧遵守着中国最传统的伦理观念,这也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
结论三:人口密度低,人均居住面积比较宽裕。基地面积为0.0478平方公里,共居住914人,因此人口密度是19121人/平方公里。与法租界1935年时每平方公里48747人[19]相比,人口密度是很低的。低密度人口保证了社区环境的宽松舒适,宽裕的居住面积使家居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笔者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134位户主。
1)男权时代
因为调查对象是户主,可以说是家庭中掌权的人物,所以470∶100的男女性比例充分说明了1944年还是一个男权时代(表2-7)。
表2-7 134位户主性别比例
2)有文化的社区(表2-8)
表2-8 134位户主识字情况
3)移民组成的社区(表2-9)
表2-9 134位户主籍贯统计表
续表2-9
从统计资料来看,基地中的居民可以说来自全国各省市甚至外国(14)。这种“五湖四海”、“五方杂处”的格局使得基地内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客籍多于土著的局面”,上海人与外地人的比例达到了1∶6.88。这么多的外地人为什么云集上海?有人说:“那些有雄心和活力的人,更有走向经济繁荣向上的倾向,而把那些创业精神差的人留在经济呆滞的城市和乡村中[22]。”还有人说,20世纪初来上海闯世面的人个个身怀绝技,这些主动移民型人士,直接推动了上海的发展进程,也促使了高档社区“义品村”的诞生。
4)达官显贵云集之所
比较表2-10和表2-11可以发现,基地中从事[3]商业、[9]银行金融及保险业、[10]专门事业(现称高级白领)、[11]政府及市政机关、[12]陆海军界这五项职业的人士明显比例偏高,而从事[1]农艺及园艺、[8]杂业(理发、镶牙、扦脚、擦背等)这两份体力职业的人士明显比例较低。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达官显贵的社区。
表2-10 134位户主职业构成表
续表2-9
注:其中有2人同时谋2份职业,表中重复计算(总数按136人计)。
表2-11 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人口职业构成表[20]
5)居民的信仰情况(表2-12)
表2-12 134位户主信仰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