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使馆区是北京历史上出现的西式街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地域空间的组织结构和街区风貌。不可否认使馆区的殖民主义性质,但作为近代先进的西方物质和技术文明在北京的体现,使馆区也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模仿的范例。以使馆区为代表,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从清末民初开始,近代化、商业化、封建性和殖民性的风格开始杂存。另一方面,使馆区的建筑体现了各国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体现了原样移植的文化特性。

1.4.3 使馆区建设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和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使馆区是北京历史上出现的西式街区,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地域空间的组织结构和街区风貌。作为一个西式范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当局在改造旧城区,以及建设、开辟新街区的活动中模仿其规划建设手法、技术和标准。

使馆区市政建设中先进设施的引入,内部管理措施(如卫生、道路清扫的规定、街道的整齐布局与大量绿化),以及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的城市风貌改造、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起了示范作用,使馆区也成为北京西式建筑集中的景观独特的地区(图1.8),从该图中看出以使馆区为代表的近代建筑群在北京城的几个集中分布区域。不可否认使馆区的殖民主义性质,但作为近代先进的西方物质和技术文明在北京的体现,使馆区也为北京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以使馆区为代表,北京的城市规划建设从清末民初开始,近代化、商业化、封建性和殖民性的风格开始杂存。完全不同于古都北京的风格,使馆区成为城市殖民化、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物质载体,它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使馆区作为外国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在这块丧失国家主权的区域内到处体现的都是殖民者的文化,连街道的名称都殖民化为占领者本土的形式。另一方面,使馆区的建筑体现了各国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体现了原样移植的文化特性。排除政治因素,单纯从城市风貌的角度看,它丰富了北京近代的建筑形式。

img19

图1.8 北京城内近代建筑的分布

资料来源:王均.近代北京城内部空间结构的历史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