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朱启钤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贡献
朱启钤,字桂辛,贵州开阳人,在清末至民国的政府中都身为要员,曾到欧洲多国和日本游历。他对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中国营造学社的组建和初期运转过程中他功不可没。在北京担任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期间,他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先进的市政规划建设理念,多方周旋联络,集中各方力量,对北京的市政建设和城市改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把北京从封建都市改建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先驱者”[3]。
朱启钤先于1906年担任京师内城巡警厅厅丞,后又调外城巡警厅厅丞,1914年创立京都市政公所,担任首任督办。在任期间他创办京师警察市政,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建环城铁路,改社稷坛为中央公园等,这些城市改造活动都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城市建设上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为京都市政公所首任督办,朱启钤十分注重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当时称“市政建设”)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他吸收近代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的认识,结合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的特点,提出:“周礼建国前朝后市。意味一为政治中心,一为经济中心。二者为构成都邑之要素。以古时之市诠今日所谓市政之市,实大有径庭。然其变化由来固可识矣。数千年来但有市场之管理而无都市之规划”[4]。
②朱启钤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他在清末任内外城巡警厅厅丞时就经常整日骑马巡视京师,对京师内外的大街小巷、交通状况、建筑状况了如指掌。
③他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将城市道路改造作为市政改造的突破口和重点。他对北京城进行的改造活动很多都是以打破北京封闭城市格局、满足近现代交通需求为目的的,特别是改造正阳门计划的实施。
④他引进西方关于城市美化和绿化的理念和手法,特别强调普通市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享用,在诸多的公共空间着手进行城市的绿化与美化工作。当时,封建都城的北京除了皇家园林、私家庭院等有一些绿化,城市的街道两侧缺乏绿化和美化。朱启钤在任时,在街道两旁种植槐树,在护城河两岸种植柳树,疏浚护城河,并严令保护古树。他提倡的道路两旁绿化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市政走向近代的风气之先。
⑤他重视各类公园在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中的作用。朱启钤在北京创设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教育的场所。当时他看到偌大的北京城,竟然没有供市民休憩游戏的绿地,决定将社稷坛改建成中央公园,利用天安门两侧已经损毁而拆下的千步廊木料建园,将原有的社稷坛、祭殿、庖厨等保护下来,作为景观单元进行组织。此外,还修建了大量的道旁公园。
⑥他重视模范街区的示范作用。朱启钤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是他执掌北京市政期间,北京的城市建设和改造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规划设计详细的新式街区反映了本土技师对西方街区设计的自主学习,公园的开放反映了民主启蒙意识下城市空间平民化的趋向,对北京的城墙、城门审慎的改建反映了城市发展与保护古都思想相互融合等等。朱启钤自述在任时的京都市政建设,认为“京都市政稍是称述者,若街道之展筑,古建筑之利用与保存,各项警察之训练,颇为国人所注目。而继起以兴市政者多,不可谓非十余年来之进境也”[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