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时间:2023-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6年,北平市工务局公布了四合院和三合院改良的土木、砖瓦工程的图样和详细设计说明。通行是道路建成初期的主要功能。北平的道路被载重大车碾压,马路破坏严重。⑤城市美化规定。市政文献中记录,在这段时期,经过道路建设,北平市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实现了干线柏油路、支线石子沥青混合路的更新,但多数胡同和城市边缘地带仍保留清代的土路。袁良为了实施北平市游览计划,使北平成为世界之文

3.3.3 与三年市政计划同时进行的其他城市规划建设活动

1)改良四合院、三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形成时代较早,在元代就已经有了大规模成片的四合院群落。三合院则是四合院的简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在府右街的罗贤胡同就有西式洋楼出现,新鲜胡同也出现了一层洋房,这是彻底地使用西式风格和建筑方式建设普通住宅的开始。随着清末的西式住宅设计和配套的住宅设备的传入,四合院和三合院于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之处便逐渐显露。与西式住宅比较,三合院、四合院有明显的使用上的缺陷。比如,“房屋陈陈相因,彼此不相连属,又多一面开窗,于光线、通风、取暖、诸卫生方面颇感欠缺。此外,对于建筑之方法,如房架、砌墙种种亦复虚耗材料,常需修缮,不甚经济”[32]。于是,改造四合院、三合院,使之使用起来更方便、更舒适、更卫生成为当时有钱人追求的目标。为此,北平市民国24年(1935年)的行政预算中详细研究了改良事项的支出,北平市工务局设计并公布了这种传统民居的适应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良方案,并准备以同样的地面、工料,建造利多弊少的更合理的住宅。

1936年,北平市工务局公布了四合院和三合院改良的土木、砖瓦工程的图样和详细设计说明。改良设计具体到地面、墙基、墙壁、屋顶、铺地、抹灰、仰棚、地板、装修、五金、玻璃、粉刷、油饰、排水设备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便市民采用。

在改良设计中突出的变化是:厨房、浴室之间增加一道门,便于联络以及采用新式房架;在地面的铺设上规定了最小厚度,使用木料提供了结实耐用的白松、红松、美松或柳桉等选择;玻璃宜选用国产上等无水泡裂痕者;在厨房、厕所顶棚需加做天窗,仰棚要在四周留有活动气眼;排水设备视建筑地点和水质情况决定;窗户一改过去的糊高丽纸的办法,改为镶嵌玻璃,使室内阳光更为充足。此外,学习西方住宅,在室内装抽水马桶。铺地的老式方砖容易返潮,可改为水泥地面。顶棚过去是纸糊的,容易生虫、跑老鼠,遇雨顶棚易塌陷,因此改换为灰顶。

还有一部分改造是在原有四合院基础上突破原有的格局,在设计上发生重大变化,如东西南北房改为西式的落地窗,院内铺设草坪,十字砖引路,室内布置中西合璧,包括采用厨房、暖气、卫生间、餐厅、配餐室等西式的布局和设备。

对于市民自行的建筑改造则规定了设计规程、建筑规则以及审核复勘的办法,加强了对建筑改造的管理。

2)道路改造和管理规范化

随着城市近代化的发展,街道形式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通行是道路建成初期的主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道路两侧出现店铺,街道也成为承载商业、市民娱乐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道路还成为人们游行、集会的场所。因此,对街道的整修、美化、绿化和管理也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

袁良政府采取的道路改造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包括:

①取缔大车办法。北平的道路被载重大车碾压,马路破坏严重。为此政府公布了《平市取缔大车办法》,由社会局、公安局、工务局负责拟定该办法的细则,规定单独的大车通行路线和载重标准以及罚款标准。

②整顿交通秩序。为了有效管理交通秩序,考虑到公安局设在各马路路口指挥行人车马的交通警察比较辛苦,于是在各重要路口设置交通伞50余处,伞上装置电灯,用以指挥交通。

③电车改良。原有电车铺设钢轨的基础比较简陋,电车运行致使路面破裂严重,因此市政府要求电车公司进行路基改良并呈报核查;电车公司的车辆行驶肇事后缺乏救护办法,令该公司迅速制订救护办法;电车公司路线错贯全市,契纸站名对于初来北平者乘车的指导不便,市政府令其将路线图和简要章则在所经重要地点公布;电车车辆设备欠整洁,令其制订维护管理办法;路牌指示夜间难以辨认,规定电车公司改进;电车公司的三路电车仅铺设至东四、西四牌楼,离朝阳门和阜成门距离各千余公尺,令其贯通东西要道两端;电车在起止站过轨手续繁琐,停留时间长,也被要求改进等等。电车公司还另行开通市内五条公共汽车运行线路。

④筑路经费筹措。为解决市政经费,市政府针对特定的项目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如征收马路捐。例如,修筑前门大街的马路需要9 000多万元,工务局费用不足,决定向该地段的各商号募捐5万元。为此,工务局通告各商号,甲种商号每家捐洋16元,乙种商号每家捐洋8元,丙种则免捐[33]

⑤城市美化规定。为了街道的宜人环境,市政府对于建筑物退让红线、建筑物的高度、建筑样式、广告布设等均进行管理,这对保持街道的整洁和风格的协调起到重要作用。

⑥道路改造。市政文献中记录,在这段时期,经过道路建设,北平市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实现了干线柏油路、支线石子沥青混合路的更新,但多数胡同和城市边缘地带仍保留清代的土路。根据“北平特别市工务局1929年度拟办工程清册”记载,共有二十几项与城市道路(包括广场)建设相关的内容,包括拆除宣武门、崇文门瓮城墙圈,添砌东城御河暗沟,改为道路,路面暂铺土路;计划修筑西交民巷沥青土路,迁移电车轨道,新筑西皮市石碴路,完成东西阙门以及景山前门新辟路线,即增辟东西阙门路线,以利南北长街与南北池子之间的交通;景山前面路段太窄太弯曲,改辟北上门新路;整顿后门皇城根一带路面;整顿市民公园,添筑步行道以利行人游览散步之用;交通繁忙地区的路心添筑避险墩;添设小公园,路旁空地植花木供游人休息散步;市区添设小广场;每月整修3公里市内石碴路及沥青路;添筑新路的路线为大明濠、西皮市北段、李铁拐斜街、报子街、奶兹府、琉璃厂、陕西巷、东皇城根、顺城街、德胜门至厂桥[34];建设或改造北京郊区公路(参见表3.1)。为了统一道路系统改造标准,工务局还绘制了车马道和步道标准图,规定了路角弧半径等技术标准。

表3.1 20世纪30年代初的北平郊区道路统计

img38

续表3.1

img39

资料来源:根据赵一恒.北京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62整理。

市政改造中道路整修的效果最为显著。仅1933年6月至12月,工务局就兴修和补修了沥青路13段共计35 063.80平方尺,翻修补修石碴路34段共计110 452.65平方尺,改修缸砖路3处合计3 570.38平方尺,改修石板路9处合计2 416.97平方尺,修筑缸砖及洋灰步道5处合计2 888.78平方尺,人工修筑土路14段合计58 978平方尺,筑路机修筑土路140段合计323 899.70平方尺[35]

3)文物古迹保护和林木保护

(1)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成立与文物古迹保护

北平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拥有大量的文物古迹。1928年10月北平市就颁布了《北平特别市政府关于文物保护的训令》,工务局与公安局还制订了保护古迹树株的具体办法。

袁良为了实施北平市游览计划,使北平成为世界之文化都市,曾拟定北平市文物整理计划,以配合游览计划的实施。1935年1月11日,袁良组织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并筹拨专款,编拟计划,分期进行各项文物古迹整理修缮工作。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挥监督关于执行整理旧都文物的各项事宜;审核关于整理旧都文物的设计;筹划保管关于整理旧都文物的款项;凡关于整理旧都文物事宜需与其他机关协商者,由委员会商请主管机关办理。该委员会在主持文物整理工程中,聘请了中国营造学社为技术顾问,参加市内古建筑的修葺工作。1935年1月16日,负责具体文物古迹整理事务的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成立,附设于北平市政府,由袁良市长亲自兼任处长,建筑学家汪伸、谭炳训先后任副处长,留日工程师林是镇任技正,即总工程师,维修工程设计委托给基泰工程公司并由杨廷宝主持,另聘任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为顾问,制订保护方案。事务处主要负责办理关于市内文物整理的各项设计、工程及关系文物的信息资料编辑宣传工作,具体任务包括筹集专款、编拟计划,分期实施各项修缮工程。在具体施工上,事务处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一期文物整理工程于1935年5月开工,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首先将历史价值最高而又亟需保护整理的文物古迹进行整修,并借修缮之际培养了一批文物修缮的技术人员。第二期工程自1936年10月开始,直到1938年底抗战全面爆发后北京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停止运行。

文物整理委员会在当时时局动荡、经费艰难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为北京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的级别较高,由南京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有专门的组织章程。可见,南京国民政府对北京文物事业是很重视的。

截至1937年,北平市的文物古迹整理工作完成了以下工程:天坛、香山碧云寺、西直门箭楼、东南角楼、妙应寺等数十处修缮整理工程,西直门到颐和园的沥青路也是利用这项专款进行修缮的。

(2)林木保护

清代,北京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清末,北京的一些主要街道的绿化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如前门大街两侧遍植杨、柳、合欢。宣统二年(1910年)春,由各城区巡警在辖区道路两旁栽植行道树,绿化街道58条,主要树种为国槐、刺槐、柳树,共种植11 510株。

北京作为民国的国都,城市的林木绿化在全国提倡较早。民国政府成立后,曾经将清明节定为植树节,规定当日政府的公职人员到郊外植树。

民国初期,由警察厅负责北京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每年春季均有少量栽植,但成活及养护管理情况均不好。1925年(民国14年)1月31日,市政府进行了全市行道树勘察。同年,北京市政公所创办先农坛行道树专用苗木培育苗圃,但规模很小。1926年,从天安门前北起金水桥南到中华门一段,在占地5公顷的面积内,四周栽植桧柏绿篱4 774株,据资料记载,绿地内栽植国槐127株、刺槐12株、合欢72株、叶枫61株、银杏21株、榆叶梅784株、连翘620株、丁香1 063株、珍珠梅756株、黄刺梅354株,“纵横排列、千百成行,弥增美观”[36]

为了供应林木,民国初年曾设立了天坛模范林场,在西山还设有分场,负责培育树苗和绿化造林工作。林场每年施行造林运动不遗余力,两处造林达六七万株,面积达数百亩。

国都南迁后,北京的各项事业均受到影响,造林经费也减少。民国17年(1928年),改由北平市工务局管理行道树;民国18年(1929年)北平特别市政府颁布《关于公布本市森林保护规则和林木保护的令》;民国23年(1934年),市政府明确由北平市农事试验场林务股主管行道树。

袁良主政北京时期,极力提倡绿化事业,他认为,“行道有树,不特巩固路基,且可调和气候,潜消诊疠;河岸有树,不特维护河堤,且可吸收雨量,备御旱涝,在与民生关系,极为密切,至增益市路美景,便宜行人休憩,犹有余事”[37]。技师孙葆琦拟就“北平市行道树计划”,建议建立专业苗圃,定向培育苗木(后来建成的苗圃参见表3.2),并提出林木管理由商铺、住户各自管理与市政的统一管理相结合。该行道树计划提出,三年内完成行计划的行道树栽植和整理河岸树株计划,第一年在内外城南池子、灯市口等地种植中槐1 394棵,四郊、河道种植中槐3 878棵,第二年在内外城种植中槐1 306棵,四郊、河道种植柳树2 470棵,第三年在内外城种植中槐1 364棵,四郊、河道种植柳树3 479棵。该计划首先选择重点地区如繁要区域加以实施,进行补种树木,随后逐步推行。计划建议规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举行扩大造林运动宣传周,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得到市政府批准。计划还对所种树种保管等项事宜做了“沿河树株计划新植与整理旧树由农事试验场负责办理,工务局负责通知,定期检查;沿河树株巡查及保护由工务局所属各闸分段负责”等规定。根据该计划,道路绿化尽量移植较大树苗,不足之数采用暂行分别购置的办法。根据调查统计,计划提出各种道路应“补种树株约计一万余棵(未经修筑及无人行道之路尚未计划),四郊公路应补植者,约计五千余棵”(表3.3)。

表3.2 农事试验场苗圃情况统计

img40

资料来源:根据吴廷燮.《北京市志稿·建置志·林业事项》.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590~591页整理。

表3.3 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京城市绿化情况统计

img41

资料来源:根据吴廷燮.《北京市志稿·建置志·林业事项》.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590~591页整理。

该计划预计十年后,全市行道树、河岸树即可完成。当然,不久抗战全面爆发打断了这一安排。1935年7月3日,市政府颁行了《修正北平市林木保护规则》,严禁乱砍滥伐林木。

民国23年(1934年),北平市政府接管天然博物院,更名为北京农事试验场,其中特别设立林务股,负责栽种和管理城市内部各道路的行道树和造林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北平农事试验场林艺股,连同行道树事务一并交与市政府工务局负责。抗战胜利后,城市绿化继续推行。民国34年(1945年),根据北平市政府统计,全市行道树共有国槐、刺槐、美杨、毛白杨、栾树、柳树、合欢、芩叶枫、元宝枫、黄金树、梓树、龙爪槐、龙须柳、榆树、桑树、椿树16种乔木24 045株。根据1949年的统计,东交民巷有国槐442株,东四十条有白蜡329株,佟麟阁路有国槐、刺槐等91株,南河沿有叶枫65株,国子监有国槐、榆树58株,台基厂二条有国槐、刺槐64株,东皇城根有国槐、刺槐、榆树、臭椿等树木146株[38]。可见道路植树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其他都市建设和管理计划

(1)市域拓展计划

北洋政府时期的京都市政公所成立之初,就城市管理而言所辖范围极其有限,1918年3月才扩大到北京内外城全部。据《大中华京兆地理志》记载,民国8年(1919年),京兆地区的四界如下:京兆疆界最东之点在蓟县马伸桥东南,东路辖通县、三河、宝坻、蓟县、武清、香河;西界最西之点在涿县之上中下三坡,西路辖大兴、宛平、良乡、涿县、房山;南界在霸县之胡家屯富花屯,南路辖固安、永清安次、霸县;北界以古北口为极北,北路辖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平谷。1925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的辖区才推及四郊各区。1928年6月28日北平特别市成立,以原京都市政公所及警察总监旧辖城郊区域为限,划为内城六区、外城五区及四个郊区,其范围东至大黄庄、西至三家店、北至立水桥、南至西红门,面积706.9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约占10%,郊区约占90%,这个界线一直维持到1949年初。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后,北平曾经酝酿市域拓展。当时市政府拟定的《本市区域划界草案》提出的“以旧城区域为基础,西、南、北三部酌量拓展”的方案,包括将孙河、马驹桥、南苑、卢沟桥、丰台、黄村、门头沟、大小汤山等重要村镇总面积1 600多平方公里。在同河北省会商无果后,北平市于1928年11月发布《本市暂行区域》的公告,提出“在省市商定划分以前,暂以前京都市政公所、京师警察厅及步军统领辖区为区域”,之后北平的划界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1933年,袁良就任北平市长,根据内政部颁布的《省市县堪界条例》,拟定了《北平市根本界址计划》,提出如下方案:东、南、西三面以大兴、宛平两县旧有县界为界,北界展至昌平之大小汤山,东北至孙河,西北达温泉村。但是该方案遭到市参议会的反对。参议会认为北平的区域变化事关重大,认为扩入北平的村镇会给北平的发展带来新的负担。

袁良针对这种认识表示,毋用扩充的决定是对近代城市设计和北平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几经周折,当时的河北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军方又认为像南苑这样的军事重地不宜划入市区,因此,北平的划界问题被搁置。到日军占领北平之前,划界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市域拓展计划涉及北京与周边区域的关系问题。袁良时期市政府提出的边界拓展计划最直接的目的是将水源地、能源地、铁路枢纽等外围重要地区划入市域,便于北京长期发展,突出北京的整体地域优势,更好协调市区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可惜这种认识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2)整理北平市河道计划

该时期,市政府拟定了水道调查计划,派员分赴城郊各河道实施勘测,以便作为整理水道各项工程的基本材料;还草拟了《整理北平市河道计划》[39],其中分为九项:疏浚前三门护城河、疏浚城西护城河、疏浚铁棂闸至北海一段的河道、修理铁棂闸、疏浚南海至中山公园水道、疏浚菖蒲河、废除北海土坝、添设滚水坝、玉泉山北小闸添板、昆明湖换闸板。

根据计划,北京内外城的水道调查开始进行。该项计划也是为了配合实现北平游览计划中的景观水道的专项计划而实施的。

(3)修治北平长途汽车路计划

北平市的长途汽车道路于1919年开始建设,到1928年共修成运营道路688里,还有初建道路170里。根据档案记载,道路修建情况如表3.4。

表3.4 北平市长途汽车管理局长途汽车路统计

img42

资料来源:根据《北平长途汽车管理局概况》编制,档案号:J1—4—14。

1923年市政府设立京兆国道局管理北平的长途运输业务,开始附属于京兆尹公署,1926年变为独立机构,1928年7月改为北平长途汽车管理局。在道路管理中,主要依靠征收年捐、月捐、日捐等路捐形式筹集养路经费,进行道路整修。但由于经费有限,道路年久失修,加上阎锡山部曾进攻北京,军用大车碾压毁坏的道路亟须修复,因此长途汽车管理局提出《修治北平长途汽车路计划书》。

该计划根据长途汽车道路的实际情况,拟分三期进行修正。

第一期恢复各路交通,修复被军车碾压毁坏的平通路、西通路、西汉路、平古路、青汤路、门头沟路、平汤路、明陵路、北安路、南苑路。经过一个多月的抢修,该项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期修治原有道路桥梁。由于战事,以及雨季导致的运河决口、山洪暴发造成诸多桥梁成为危桥,计划拟定修治西汉路、青汤路、平汤路、平古路、门头沟路的各段桥梁,因工程巨大,用款较多,计划认为只能“次第修建”。

第三期开辟新路。计划开辟由德胜门至清河镇的清河路,由东直门经孙河顺义至牛栏山的平顺路,由沙河镇经昌平至明陵的明陵路北段。这些道路的开辟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清河路、平顺路是商贾往来的要道,路线虽短,但便利的交通对北平与外界的商业往来将起重要作用;考虑明陵为北平重要的名胜古迹,中外游人参观游览颇多,将南北道路修通,可以增加客流的方便程度,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和经济繁荣。

该项道路修治计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力图沟通北平与周边地区,繁荣北平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通过道路建设扩大北平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密切北平与郊区以及周边区域的关系。北平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吸引力大,商旅往来带来人口的流动和商业、文化的交流。汽车运输具有与航空和铁路不同的优势,周边人口可以通过方便的道路进入城市。同时,对外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发展、蔓延,城市和郊区的界限越来越不鲜明,这也是城市近代化的一种趋势和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