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张建都北平者,除了对政治、军事、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京的城市建设基础是不容忽视的。建都问题讨论的同时也引起对北平的优势和良好基础设施的讨论,这些论点对明确认识城市的性质,决定北平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益处。可以看出,通过这场讨论,当时学界已经对北平的优劣势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北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有了明确的判断。

5.1 建都问题大讨论以及对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再次面临定都问题,为此当时的政界、学界开展了一场激烈的建都问题大讨论。讨论中分成几派,有主张建都黄河流域及以北区域的城市的,包括建都北平、西安、济南、洛阳、兰州;有主张建都长江流域各地城市的,包括建都南京、武汉、长沙;有主张建都松花江流域城市的,包括建都长春、辽宁及其他地方城市的。据统计,当时有50篇论文之多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其中包括张其昀、胡秋原、傅孟真等人的文章。

主张建都北平者所持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关于中国国家发展的进程问题。确定中国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但必须要迅速走上工业化的道路。②破除全国中心说,首都不一定在地理位置上居于全国的中心。③首都应当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域中心,以避免出现其他的经济重心而变成新的政治中心[1]。④遵守“都城应建设在全国军略上最要害之处”[2]。⑤北平具有交通发达的优势,可以控制东三省、长城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绥远)、北四省(冀、豫、鲁、晋),处于工业农牧的核心圈中心,这一大区域既有资源优势,又处于战略要地;具有人口、气候优势;具有现成基础,城市人口容量大于南京,接近海运;具有练兵方便的优势。持“北京建都说”观点的学者们也认为,北京建都存在的问题是,离内外蒙古交界处太近,于外交不利。

主张建都北平者,除了对政治、军事、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北京的城市建设基础是不容忽视的。谭炳训从市政的专业角度指出,建都城市需具备十个条件:交通、地形、气候、旧市区之利用与新市区之兴建、近郊之风景名胜、工程建设、公用设备、公共建筑及建筑材料之供应、食料燃料与人力之供应、代表国家仪容与民族精神[3]。就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方面,他进行了若干方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北平全市的街道配置得很均匀,只需修整,不必大事拆改,主要街道已经全筑成柏油路及水泥人行道;全城点缀风景的引水工程与雨水沟渠,虽为旧式工程,但皆为有计划、有系统的建设,稍加改良,仍可谓流通全城血脉之用,污水流入雨水沟,将来人口增加一倍,再另建污水沟渠系;公用设备上,北平除电厂、自来水厂具备外,电车路已贯通内外东西四个城区,自来水厂应加扩充,北平地层富于地下水,掘井皆可得甘泉,旧日之井稍加改良,仍暂时可以利用,娱乐及游憩场所菜场食店满布城区;北平之公用建筑,为全国财赋积六百年之所经营,可以容纳中枢全部官署而有余,此为北平建都最便利而独有之条件,北平公共建筑的价值,等于全部国富或且过之;在北平进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其建筑材料有唐山之水泥,龙烟之钢铁,秦皇岛之玻璃,当地之砖瓦与琉璃瓦,美洲南洋及东北之木材取给也很便利。北平燃料产自近郊,粮食取自河北平原,菜蔬肉类水果之质与量俱佳[4]

建都问题讨论的同时也引起对北平的优势和良好基础设施的讨论,这些论点对明确认识城市的性质,决定北平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益处。而且,北平如何发展的确也是当时学界和政界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北平究竟发展成为何种性质的城市,当时最主流的见解是:北平应当是中国的首都,同时北平又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城市。即便北平不作为都城,其城市发展还是有多种途径的,定都问题的决断并不是北平进行都市计划和建设的先决条件。北平的都市计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以备建都时有发展的余地,而北平作为文化城市,定都与之并不冲突。北平的城市发展应当着重在以下方面努力,即应当完善市内各种物质设施,使北平成为近代化的城市;整理旧有的名胜古迹,建设游览区,使北平成为游览城市;发展文化教育区,提高文化水准,使北平成为文化城市;建设新市区,发展近郊村镇为卫星市,开发产业,建设住宅,使北平成为自给自足的城市。可以看出,通过这场讨论,当时学界已经对北平的优劣势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北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有了明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