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北京城具有独一无二的古都风貌。这一切构成了北京特有的传统城市风貌。北京由城墙围合而形成的严整封闭的城市格局在清末开始被打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洋风建筑是近代北京建筑的主流,但20世纪20年代传统复兴式建筑则成为主流。总的来看,由于在设计和建造中较为注重传统建筑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些代表性的西式建筑在丰富近代北京城的建筑类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北京的传统城市风貌。

5.4 近代北京城市风貌的形成

老北京城具有独一无二的古都风貌。从平面形态看,城池布局规整有序,有着辉煌的红墙黄瓦的皇城、宫城位居城市中央,青砖灰瓦的典型的四合院民居遍布内城,这二者构成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紫禁城建筑群体量适宜,位置突出;南北中轴线两侧建筑布置大体对称;道路网方正整齐,街巷、胡同的尺度宜人;作为平原城市,地势平坦开阔,城市空间平缓开阔,天际线轮廓舒缓有致;旧城为高大的城墙所围合,各式城门城楼雄伟壮观。这一切构成了北京特有的传统城市风貌。

北京由城墙围合而形成的严整封闭的城市格局在清末开始被打破。如就城墙而言,清末因修铁路而打开了若干缺口,以后又陆续破出多个豁口。建筑方面,清时旧城内就出现了洋式建筑。清末以来,外国人陆续在北京建设了许多洋式建筑,如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崇文门至王府井一带的银行饭店、医院、商店等。因此,近代以来,在传统的古都风貌之外,近代的各种西式建筑或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混杂在一起,开始形成具有近代特色的城市风貌。

近代北京出现的西式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教会建筑、欧式园林、使馆区、近代新市区商业区、新式官衙、车站、学校图书馆等文教设施等。西式建筑的大量出现形成了北京建筑史上一个繁荣的“西化”时期。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宣武门南堂、东直门内胡家园东正教堂、西直门内大街西堂、西什库教堂等教会建筑及其周围的传教士墓园、教会学校等组成的教会区;以圆明园建筑群和颐和园部分建筑为代表的欧式园林区;集中了各国使馆官邸、兵营、医院、银行、饭店(国际饭店)、俱乐部、洋行和教堂、海关总税务司署和邮政总局等建筑的欧式使馆街区;以大栅栏地区西式风格为主的商业建筑区;香厂新市区的新式建筑集中区。其他还有总体轮廓和样式以西式为主、结合中国的装饰手法的西式官衙和公共建筑,如大理院(1910年)、陆军部(1907年)等形成的中西混杂、土洋结合的建筑群。铁路车站和部分文教场所如清华学堂、京师大学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等都集中了不少西式、新式的建筑。

张复合教授将北京近代的建筑在样式上分为四种,即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西洋楼式专指中国工匠和营造者对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仿和发挥,并掺杂进北京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样式;洋风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传统复兴式指在北京古代建筑基础上进行新探索的样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洋风建筑是近代北京建筑的主流,但20世纪20年代传统复兴式建筑则成为主流。

洋风建筑主要集中在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及其周边,如资政院、大理院、外交部迎宾楼,公共建筑如北京饭店、劝业场、大陆银行,学校建筑如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清华学校,工业交通建筑如财政部印刷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北京水准原点。传统复兴式建筑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1925年)、燕京大学“燕园建筑”(192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1931)为代表[9]。据统计,20世纪20—40年代,西式建筑面积已经占全市建筑面积的1/10左右。

总的来看,由于在设计和建造中较为注重传统建筑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些代表性的西式建筑在丰富近代北京城的建筑类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北京的传统城市风貌。由于这个时期建设的西式建筑楼层不高,也比较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同时还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因此形成了古典建筑精华与西式建筑交相辉映的城市建筑风貌,反映了北京近代城市建筑的多元化特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20世纪所建成的近代西式和新式建筑所构成的历史街区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也同样保存了近代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留给现代北京城的又一项重要历史遗产,特别是部分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建筑以及街区,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和近代西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