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物平面形状与建筑物平面尺寸的影响
建筑物的平面形状与建筑物的平面尺寸(主要是面宽、进深和长度)不同,其经济效果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用地经济性不同
用地经济性可用建筑面积的空缺率来衡量。空缺率越大,用地越不经济。建筑面积的空缺率计算公式如下:
图6-37为两幢住宅单元组合示意。它们建筑面积相同,但显然图6-37(b)建筑面积空缺率大。这表明,建筑平面越方正,用地越经济。
图6-37 面积相同的两幢建筑占地的比较
建筑物的进深也会影响用地经济性。建筑物的进深越大,越能节约用地。对居住建筑来说,每户面宽越小,用地也越省。
(2)基础及墙体工程量不同
基础及墙体工程量的大小,可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平均墙体长度来衡量。该指标越小越经济。考虑到内墙、外墙、隔墙造价不同,通常分别统计,以利比较。由于外墙造价最高,因而缩短外墙长度对经济性影响最显著。一般来说,建筑物平面形状越方正,基础和墙体的工程量越小;建筑物的面宽越小,进深越大,基础和墙体工程量也越小。
(3)设备的常年运行费用不同
方正的建筑平面,较大的进深和较小的面宽,可使外墙面积缩小,建筑的热稳定性提高,这对减少空调与采暖费用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进行建筑平面设计时,应力求平面形状简洁,减少凹凸;适当增大建筑的进深与缩小面宽;另外,减少建筑幢数,增加建筑长度也可节省用地。
2)建筑层数与层高的影响
适当增加建筑层数,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而且可以减小地坪、基础、屋盖等在建筑总造价中所占的比例,还可降低市政工程造价。表6-8是对1~6层砖混结构住宅每平方米造价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单层房屋最不经济,5层最经济。层数更多时,虽可节省用地,但因公共设施增加和结构形式的改变而影响经济性。
表6-8 1~6层砖混结构住宅每平方米造价的比较
层高的增加,不但增加了房屋的日照间距,还增大了墙体工程量和房屋使用期间的能源消耗,增加了管线长度。分析表明,住宅层高每降低100mm,大约可节约造价1.2%~1.5%;层高由2.8m降低到2.7m,可节约用地7.7%左右。
由此可见,在保证空间使用合理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层高,选择经济的建筑层数,是降低建筑造价的有效措施。
3)建筑结构的影响
从上部结构来看,应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与布置方案。例如,对6层及其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选用砖混结构是经济合理的,但对需要大空间的建筑,则可能采用框架结构更经济合理。再如,在对住宅的厕所、厨房进行结构布置时,是采用小开间的墙支承小跨度板的方案,还是采用大跨度板支承隔墙的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对于基础,一是选择基础材料要因地制宜,二是要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三是要确定安全而经济的基础尺寸与埋深,以降低造价。
4)门、窗设置的影响
从单位面积来看,门、窗的造价大于墙体,特别是铝合金门、窗的造价可高出墙体10余倍。据分析,在一套面积为42m2的住宅中,墙厚240mm,如果将采光系数由1/8提高到1/6,使用普通木窗,则每平方米造价将上升0.5%左右。此外,门、窗的数量与面积还将影响采暖和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因此,设计中应避免设置过多、过大的门、窗。
5)建筑用地的影响
增加用地,不但会增加土地征用费,还会增加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电缆等管网的城市建设投资。除上面已提到的节约土地措施外,在建筑群体布置中,也应合理提高建筑密度,选择恰当的房屋间距,使布局紧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