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 门诊部公共部分设计
1)门诊大厅的设计
门诊大厅是门诊部人流集散的地方,是病人办理各种手续的场所,也是门诊人流进出的交通枢纽。门诊大厅一般需要结合挂号、收费、取药、询问、化验等功能用房进行组合设计,必须解决好人流交通的组织和等候空间的布局,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要求,其层高应大于门诊诊室的层高。
门诊大厅的面积一般按160m2/千门诊人次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大致可作如下推算:高峰时门诊人次占每天接诊人数30%,其中在挂号处停留的病人约占15%,在取药处停留的病人约占20%,每个人停留等候所需面积为1.5m2。
门诊大厅处的挂号室要求位置明显。挂号室面积一般不小于12m2。挂号室常兼作门诊问询、值班室,且应与病历室紧密联系。病历室也可与挂号室合并,但面积要相应增加。
门诊部药房与候药厅,可与门诊大厅集中设置,也可分厅设置。其程序有划价、收费、收方、配药、发药等。在大、中型医院中常将中、西药房分开,且单独设立收费处。
门诊大厅的组合方式有(图12-9):单厅式和分厅式。
图12-9 门诊大厅的组合方式
(a)单厅式示例,将挂号与取药集中于一厅内,利用人流汇集高峰的间隔,发挥空间效益。适用于中、小型医院门诊部。(b)分厅式示例,为减轻门诊大厅的人流负担,将挂号与候药人流分散处理。多用于大、中型医院门诊部。
2)候诊室设计
候诊室是门诊部病人密集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供病人等候诊断治疗及休息。候诊部分设计合理与否,是门诊部就诊是否方便,整个门诊组织人流秩序及卫生标准是否好的重要体现。候诊室要求靠近各科诊室,有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安静、清洁,避免相互感染。
候诊室的面积一般可按全日门诊人次数的15%~20%同时集中候诊估算,成人每人次以1.0~1.2m2计,儿童每人次以1.5m2计。
候诊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走廊候诊(图12-10)
图12-10 走廊候诊
(a)中间走廊通长,双侧候诊,就诊叫号方便但拥挤,易感染,可节约面积。走廊宽度≥3m。(b)走廊局部放大候诊,就诊叫号较方便,交通与候诊相对分开,面积较经济。(c)走廊尽端加宽候诊,便于分科候诊,不易相互感染。(d)单廊(或开敞外廊)候诊,采光通风好,不易相互感染,就诊叫号方便。走廊宽≥2.4m(不包括坐椅区)。
(2)分科候诊(图12-11)
图12-11 分科候诊
(a)端部候诊室候诊,易保证卫生条件,方便管理,但病人候诊不安心,就诊叫号不便。(b)中部候诊室候诊,诊病叫号方便,易管理,卫生与交通条件较好。
(3)分科二次候诊(图12-12)
图12-12 分科二次候诊
(a)候诊与诊室在同一侧,就诊叫号二次呼号,改善了走廊式候诊面积的不足,卫生与交通条件较好。(b)双走廊二次候诊,较单廊式候诊有利,可避免走廊内的干扰,就诊叫号方便,交通与卫生条件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