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分科诊室的设计
各分科诊室是门诊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诊受诊病人得到检查和治疗的房间。在进行各科诊室设计时,必须弄清各分科的诊疗程序,综合分析各科诊室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结合候诊方式及人流交通组织,合理确定平面形式与组合。
1)内科诊室
(1)诊疗程序 内科病人较多,约占门诊病人总数的30%左右。内科诊疗程序见图12-13。
图12-13 内科诊疗程序
(2)位置及与其他用房的关系 内科病人神疲行缓,诊室宜置于底层并靠近主要出入口,最好能自成一盲端(尽端)位置,不被其他科室穿行。内科除诊察室外,还应设治疗室,对病人作简单的处理。50%~70%的病人需要化验、X光检查,因而应与医技诊断部分联系方便。
(3)平面布置示例 诊查室的开间净尺寸不小于2.4m;进深净尺寸不小于3.6m。单个医生的诊室面积为8~10m2;有两位医生的诊室面积为12~15m2。当几个诊室相连时,诊室内部最好相通,形成医护人员专用走廊(图12-14)。
图12-14 内科诊室平面布置示例(mm)
2)外科诊室
(1)诊疗程序 如图12-15所示。
图12-15 外科诊疗程序
(2)位置及与其他用房的关系 外科病人多为行动不便者,一般要求布置在门诊部底层,最好自成一尽端。除诊室外还应设外科换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一般与急诊手术室合用,也可单独设立。
(3)平面布置示例 外科诊室平面布置示例如图12-16所示。
图12-16 外科诊室平面布置示例
3)妇产科
(1)诊疗程序 妇产科包括妇科、产科两部分。产科主要是对产妇进行产前、产后的检查以及进行计划生育小手术等,就诊者属健康者。妇科属病科,病人诊察后还需治疗。因此,妇产科宜分室设置。妇产科诊疗程序如图12-17所示。
图12-17 妇科、产科门诊诊疗程序
(2)位置及与其他用房的关系 产科病人行动不便,最好置于底层或2层。为使产妇不受病菌感染,应设在尽端,并有单独出入口。产科同时设有手术室及手术后休息室。手术室应与洗手消毒室相邻。妇、产科合设时,厕所应分开。
(3)平面布置示例 妇、产科诊室中,诊察床位应三面临空布置,应有布帘或隔断遮挡,因此诊室面积可比内科诊室大一些(图12-18)。
图12-18 妇、产科平面布置示例
4)儿科
(1)诊疗程序 儿科一般接诊15岁以下的儿童,且以婴儿居多数。普通病儿应与传染病儿隔开。儿科诊疗程序如图12-19所示。
图12-19 儿科诊疗程序
(2)位置及与其他用房的关系 儿科应自成一区,宜设在首层出入方便之处,并应设单独出入口。入口应设预检处,并宜设挂号处和配药处、专用厕所等。应将传染与非传染儿童隔离,分别设治疗室。条件允许时,宜设预诊室,以防儿童交叉感染。
(3)平面布置示例 儿科平面布置示例见图12-20。
图12-20 儿科平面布置示例
5)五官科
五官科包括耳、鼻、喉科及眼科、口腔科。
(1)诊疗程序 耳、鼻、喉科及眼科诊疗程序如图12-21、图12-22所示。
图12-21 耳、鼻、喉科门诊诊疗程序
图12-22 眼科门诊诊疗程序
(2)位置及与其他用房的关系 耳、鼻、喉科诊室要求光线充足、明亮,有良好的隔声条件。诊室的布置有大统间小隔断及小隔间两种形式。眼科诊室要求光线均匀柔和,应有放视距为6m的视力测验表的地方。若布置有困难时可利用镜子反射,距离可减半。用电脑验光时,小间要求洁净。眼科暗室要求有遮光措施和良好的通风。口腔科诊室内主要是布置综合治疗机、台,应解决好上、下水及照明设备,并设置技工室等。
(3)平面布置示例 五官科组合平面示例如图12-23、图12-24所示。
图12-23 五官科组合平面布置示例之一
图12-24 五官科组合平面布置示例之二
图12-25 中医科诊室平面布置示例
6)中医科
中医科可包括针灸科及气功、按摩理疗室。中医内科诊疗程序及诊查室的设计与内科基本相同,其诊室面积一般略大一些。中医科诊室应置于安静地段或楼层上,要求光线柔和、明亮,可分为若干小间或大间,设屏帘相隔。中医科诊室平面布置示例见图12-25。
中医科一般靠近中药房,且与化验、放射科有方便的联系,也可靠近理疗科布置。
7)急诊部
急诊部是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观察、治疗与护理的部门。急诊部常附建于门诊部中,大、中型门诊部的急诊部也可分建于单独的建筑物中,但均必须自成一区,置于底层,有独立的出入口,明显易找,避免与其他流线交叉。
(1)急诊部组成关系及流线(图12-26) 公共部分包括门厅(含救护车送病人出入口及步行病人入口)、值班室、挂号及管理中心等;医疗部分一般设有抢救室、诊室、观察室、治疗室等用房。在大、中型急救中心,应设有全套的辅助治疗设施。
图12-26 急诊部组成关系及流线
(2)急诊部的设计要点 包括:①入口设计应便于急救车及救护推车出入,应设坡道和防雨设施,室外有回车、停车场地。②急诊病人中一部分需入院治疗,应与住院部有方便的联系,同时与相关医技部门如手术、化验、X光等应有便捷联系。③满足24小时连续运营管理上的方便,宜独立设置挂号室及药房,与门诊合用时应便于分开使用。④急诊门厅人流、病种繁杂,设计时要合理组织流线,设有足够的休息空间,有的还应配设电话间、休息室等。⑤门厅面积不宜小于24m2。抢救室面积不小于24m2,宜直通门厅,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10m。观察室宜设抢救监护室。
急诊部平面组合示例见图12-27。
图12-27 急诊部平面组合示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