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清代宅园初探(节选)

北京清代宅园初探(节选)

时间:2024-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莲园坐落在北京东城南小街红岩胡同19号,占地3 600平方米,西侧是住宅,东侧是园林。莲园是北京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宅园,应按原样加以修复,喷水池、八角亭等后来增建的西式建筑应当拆除,以保持原有的园林风貌。北京市内现有庭园和餐馆将不敷应用,莲园如能修葺一新,将是一座接待宴请外宾的理想场所。园主名荣源,宅园为荣源府的一部分。

北京清代宅园初探(节选)

一、莲园

莲园坐落在北京东城南小街红岩胡同19号,占地3 600平方米,西侧是住宅,东侧是园林。它的历史不很清楚,但依据建筑形式,山石手法,可以推断出是晚清的作品。据称20世纪初此地曾经被英国银行家作为宅园。现在园内所见的早已荒芜的整型绿篱,带有木地板的平顶八角亭和圆形喷水池等,大概都是后期增建的,它与原有的园林风格很不协调。

莲园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40米(花园部分),正房是坐北朝南的五间大厅,卷棚歇山顶,厅前有平台一座,高不足半米,长砖铺地,宽敞开朗,形成建筑到庭园的过渡地段,给主厅增添了精雅的气氛。主厅两侧配有耳房,卷棚硬山顶,左右有游廊相连,向南地势渐高,游廊亦随之升起。东南面有双卷棚(勾连搭)建筑一座,正南最高点廊前突出卷棚小亭一座,与主厅南北遥遥相对,背倚界墙,前瞰水池,既有增加山的高度的作用,又取得了最大的控制面,显示了“远山”的艺术效果。

莲园的游廊回绕全园,达到了点明环境与便利游览的双重目的,这种例子在北方园林中是不多见的。园内建有四角攒尖顶方亭两座,其中一座在中部西侧,亭前三面溪池环绕,池边有精雕的汉白玉栏杆,大槐荫蔽,是消夏观莲之所。小溪在亭北的一座假山处发源,折到亭东,汇而成池,再向西南方向流经一座汉白玉石雕小桥,隐没在山石之间,给人以“流水悠悠远去若无尽处”的联想。

水池旁边堆叠几座山石,与主山相呼应,给人以千山层叠,连绵不尽的感觉,其中一座山石叠置成一道2米多高的曲折峡谷,初看上去是一座屏障,走到近前,才发现有石级蜿蜒而上,丰富了园内的游览路线。于是,如同在绘画中可以“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迴”一样,在小小的园林面积内,体现出了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

园内种植大槐树六株,承袭古人怀(槐)来人于此的意思,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厅前种有丁香、西府海棠、核桃等观花赏果的树木,全园都在绿荫荫蔽之下。

综观花园总体布局,主厅前的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观赏点。从这里放眼向南望去,先将视线引到一片低矮的平地,而后是水池、假山,层层升高,直到尽端山峰峰顶的廊亭为止,背景是蓝天白云,一望无际,使人顿感心旷神怡。该设计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可以说,莲园是清代造园家按照传统的北方园林设计手法创造出来的富有山林景趣供园主人游赏宴乐的居住生活环境,是设计师巧妙地将古代诗画中的艺术意境与当时的现实居住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的一个艺术创作。其中有很多造园手法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然而目前情况并不妙,近年来由于缺乏修缮管理,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响,部分游廊已经倒塌,残存部分也岌岌可危。唯有亭桥山石,古木湖池保存完好,抢救莲园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莲园是北京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宅园,应按原样加以修复,喷水池、八角亭等后来增建的西式建筑应当拆除,以保持原有的园林风貌。喷水池拆除后,可铺以草皮。地上细草茸茸、石影重叠,更能加强静雅的情趣。湖池内种植荷花,使这种富于东方色彩的花卉,得以点应园名。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之后,我国与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来往将日趋频繁。北京市内现有庭园和餐馆将不敷应用,莲园如能修葺一新,将是一座接待宴请外宾的理想场所。广州曾经建造了花园餐馆,如南园酒家、畔溪酒家,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北京有这样一座现成的园子,有什么理由不加以改造利用呢?我们的祖先在造园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它的精美艺术形象,在国际上能起良好的影响,希望这座沉睡的古园能焕发青春,为国际交往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可园

可园位于北京皇城东北角,今帽儿胡同9号,根据园内所存石碑的记载,这是一座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所建的私人宅园。园主名荣源,宅园为荣源府的一部分。荣源官居清廷“监司”,后又掌管江南北兵糈数年。石碑为其侄所立,立碑时间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距今百余年。荣源对兴建宅园有如下的见解:“凫诸鹤洲以小为贵,云巢花坞惟曲斯幽。若杜佑之樊川别墅,宏景之华阳山居,非所敢望,但可供游钓,备栖迟足矣,命名曰可,亦窃此。”这个园名的来历也反映了园主兴造宅园的意图和设想。

可园位于宅邸之东,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为4亩多一点(逾2 670平方米),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园地。全园的布局以建筑为主,山水为辅,以树木为点缀。园分二进,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而将园分隔为前后两部分。园虽有轴线处理,但两厢的建筑突破了对称的排列方式而有所变化,加之池水曲折,园路并不循轴相通,这样便增加了自然幽曲的变化。由于园之南北和东西长度相差悬殊,在布局上利用建筑、假山、水池作为分隔,使之减少了过于狭长的感觉,并丰富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前后两个空间,主次分明,性格也不相同。前部疏朗,后部幽曲,二者又以边廊相沟通,连为一体。

除了主体建筑以外,其余都依周边而设,而且东、西两面皆以廊为主。这种周边式的布局对于扩大空间感,特别是不占据东西向很有限的空间有明显的效果。由于当时自宅邸入园是自西而东,因而主要的园林建筑变化都坐东向西。从布局的角度讲,园之西边建筑体量大而数量少,东边建筑则体量小而数量多,相互取得了均衡的关系。东面的园林建筑形式多变,高低错落。六角攒尖亭高踞假山东端,下山而入游廊。游廊本可向东延伸至东部假山上,今已隔断。向北而入四方攒尖半壁亭,再以曲折的游廊通至卷棚半壁亭、八角亭、卷棚歇山阁楼等。后园之阁构思精巧,在平地上垒起高2米多的高台,台上建阁,阁之南北都接以爬山廊,使之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可园在建筑装修方面也有特点,所有挂落都是木雕松、竹、梅的自然图案,不落常套。

可园的假山和置石也比较突出。前园的假山面对主体建筑(厅堂),成为南向入园的障景和厅堂的对景。山高3米多,山之东端置六角亭,以增添山势。山之结构为外石内土、包石不见土的做法。土源可能为掘池所得。山之北面东端做成“谷”,池水似由谷引出,使山水得以结合。这座假山采用了两种石材,即北京常用的青云片和房山石。两种石材分别用于山之南北两面。山南为青石垒成,东西各有一个梁柱结构的单环洞作为从南向入园的进口,以横向挑伸为主。山之南面视距甚为迫促,以近求高,而且空间经过压缩后再经山洞入园便显得更为疏朗了。山的北面之房山石以竖纹为主,特别是在一个挑伸的小平台(摹拟仙人承露之台)下面用“悬”的做法,显示了钟乳垂挂的自然景观。其结构主要依靠相互挤压,个别着力处有水平向钢榫衔接。假山上植以落叶大乔木如榆、槐之类,树干占地不大却又浓荫蔽日,增强了山林的意味。水池周围置石比较零乱,与假山显然不是出自同一匠师之手,可能是后来改建的。前园部分尚存有厅堂前面对称的“特置”和亭廊前的山石“踏跺”和“蹲配”,都具有相当水平。

后园之假山皆为房山石山,其布置分为两处。一部分位于中轴线附近,因交错而高低突破了整体的格局,同时也使后园有所分隔而不致一眼望穿;另一组山石位于东侧台、阁附近,以环洞引入,在台下贯以山洞,以求空间的变化。台之边角以山石相抱,或做散点,较为自然。见可园鸟瞰图(图1)。

园中树木以古柏为主,兼有古槐及榆树等。至于柿树等树种多是后来补植的。

综上所述,可园为清末北京私家园林保存比较完好的作品,在园林艺术风格方面具有北方的地方色彩,对于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有参考的价值。建议作为北京市一级历史文物加以保留,并可作为旅游事业中的“餐园”加以应用。原宅邸部分可作室内餐厅,宅园部分除作室内餐厅外,尚可设露天宴会。园之东西小块用地可辟为停车场。园林部分划归北京市园林局管辖,稍加修缮和改建,即可投入使用。

三、刘墉宅园

刘墉宅园在北京东城今礼土胡同129号,为清代刘中堂刘墉之宅邸,宅园位于宅邸之东北角,解放后一度曾做印尼驻华使馆用房,后又为国务院文化组用房。

建筑布局以三组四合院组成品字形排列,虽可分别出入,而又互相联系,各组建筑装修精巧别致,尤以砖雕漏窗等别具风格为特色,保存完好。近年室内经过改装,镶嵌地板,油漆一新,全部有供暖设备,院内方砖墁地,或设花台,或有常绿树为基础种植。

img17

图1 可园鸟瞰图

宅园部分,呈长方形,西北隅为带石土山蜿蜒如山之余脉,高约5米。土山下为曲折水池,园中树木郁郁葱葱,颇具野趣,在整型的四合院后侧,有这样的自然山水,不愧为城市山林,唯水池后改成水泥半整型游泳池,是美中不足之处,但可恢复原状。

该组宅园不宜封闭为机关办公用房,建议今后作为外事活动接待场所或招待所,专作国外来华文艺团体招待之用。

(此文原载1982年2月北京林学院林业史研究室编《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